音容从此隔秋风——冯其庸先生杂忆(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01 文汇报 罗丰 参加讨论
1979年5、6月间,我在固原师专中文系读一年级。学校在乡下,每周回家,除图书馆借书外,新华书店也是要逛的地方。那时的书店,前面是一排玻璃柜,摆放的是新进重要图书,其他书都在后面的架子上。喜欢书的人都伸长脖子用尽全力巡视架上图书,当有六七成把握要购买时,才壮起胆子喊一声营业员,请他拿书来。如果频繁换书,无从购买,遭白眼是难免的。我则没有这样的困惑,胖大的营业员虎林,我很熟。那天我踱进书店,他便拿起书架上的一本薄册子向我推荐:“这是本新来的书。”接过一看,《论庚辰本》,著者冯其庸。那时可供选购图书确实不多,买了。粗略读过一遍,觉得一部小说还有这样复杂的版本问题,之后即束之高阁。 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随着自己文学兴趣的锐减,原有文学类书籍处理很多,尤其是搬至省城后,多数文学书都被留在老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当做纪念品,装入行箧之中,其中就有《论庚辰本》。后又数次搬家,前几年检视书架,这本薄册子映入眼帘。一日,尾玉麒兄拜访先生,携此书呈冯先生。当冯先生得知我十几岁时购得此书,非常高兴,当即写了一段跋语:“此三十年前旧作。此书出,学界方知此本的珍贵价值。”“此书为旧迹难得也。”“题签为香港大公报名记者老作家陈凡所书,今已故去,书此为念。”题签信息,原书并未标明。我不太了解冯先生的学术经历,这才获知《论庚辰本》是冯先生的第一本学术著作。《论庚辰本》出版,于冯先生事体颇大,学界方知冯其庸,先生也从此转向严谨而深入的学术研究。 说来惭愧,刚认识冯先生时,先生便以三大本《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相赠。而我竟然从小不喜欢《红楼梦》,虽十多岁时就读过,也知伟人说要读四遍,但完全没有感觉。获赠瓜饭楼本后我曾试图阅读,又失败了。对经典小说的偏见,实际反映了我对文学只能抱有遥远的兴趣。 虽然与冯先生交往有年,但我们之间并无学术交流讨论。不,确切地说有过一次。一年我们要召开丝绸之路讨论会,邀先生参加。适逢先生有病,需静养,未能与会。冯先生问到会议内容,他对玄奘回程取道路线颇有研究,著有专文。只是就玄奘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如何取道长安,询及于我。武威至长安的道路,我倒有过几次考察,所以率陈己见。玄奘至沙州(今甘肃敦煌)时,上表唐太宗,太宗知其将近,敕文逢迎。玄奘知后,加快行程,走的当然是国家驿道。尤其是凉州至长安一段,武威至靖远,渡黄河,经宁夏海原、固原、平凉、长武、彬县路程,较武威、兰州、天水、宝鸡一道要短。冯先生点头称是,支持这种说法。 冯先生知我半百之后开始习字,便细心指导过几次。说书法练习,先要读帖,再要研习笔法。他观察到他老师王蘧常写字时,笔杆始终在转动,便问老师为什么转捻笔杆,老师夸奖道,你这就看对了。不过,我没看见冯先生写字时转笔的幅度,可能动作很轻不易察觉。又说,起笔落笔是结字的关键,要多看墨迹。在说到章法时,称要注意齐头平足,尤其要照应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写到倒数第几个字时,就应关注到字的大小问题,不能等到最后两字。研墨时要向一个方向转,怎么才算研好,用墨块中间一划,看两面闭合速度,就知道研好没有。洗笔时不能完全洗干净,要留余墨粘住笔尖。说着拿起笔,先用舌尖将笔舔湿,用门牙将笔尖轻轻咬开,再行濡墨。又说,现在毛笔的质量已经不太好,从王羲之到赵孟頫时代,毛笔是可以传世的。他在“文革”前曾见到一位姓谢的老书法家(名字没听清),常去琉璃厂修毛笔。 冯先生能诗善画,尤其字得学问之厚养,书宗“二王”,又习得“董字”洒脱,疏落有致,仿佛天成。看来冯先生在笔法上渊源自有,应得高人之亲传。在冯先生的切实指点下,我也用功练习,不敢懈怠。 一日,我写一册千字文,呈冯先生过目。先生不以我字幼稚,鼓励有加。本只想请先生封面题签,不意先生提笔书跋。先生研墨,手执墨块,一手执袖口一端,顺时研转,几圈之后,蘸墨挥毫,不假思索。跋云: 书法之道,存乎一心。笔锋倚仄,任其自然。求之过深,转成拘执。临池尤贵读帖,要使古人之字存我心中,则下笔之际,古今浑然,毋烦强求矣。读罗丰兄书帖,深合古意,因题数语,以志盛怀。 壬辰小雪后。宽堂冯其庸谨志。 并加盖闲章、名章等四印。先生示范书写过程也是把笔教我,使我真正受益匪浅。 冯先生关爱后辈之硕德,使我难忘,每每有机会,就去瓜饭楼受教。岁月使冯先生慢慢地老去,见客的地方也由原来的一楼转至二楼,卧床难起,耳聋重听,要通过师母夏老师的转述才能交流。据说只有在天气晴好时,家人才会扶冯先生去阳台上晒晒太阳。面对北京望不远的天空,我想这样的机会一定有限。 去岁春4月初,最后一次带着冯先生慎重的嘱托,心怀不安地告别瓜饭楼。离开芳草园时,细雨霏霏。 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迟,去得也晚。 冯先生辞世的消息是一位年轻朋友传来的。心中虽有无限的悲伤与不舍,但毕竟年过九旬的老人,诸病缠身,如大风中的一盏孤灯,风起灯熄。对于这一天,先生也有诗云:“梦里常存生死日”。先生终生与梦有缘。 人在楼里,他在梦里。 (作者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子善:倪贻德序《茂斋之画》
- 下一篇:学人小传:柳鸣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