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识卓绝 文章钜公——简述冯其庸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56 文汇报 薛天纬 参加讨论
作为文学史家,冯其庸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稿(周代至宋代)》(以下简称《史稿》)。这部70万字的《史稿》写于1956至1958年,是他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开设文学史课程撰写的讲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冯其庸先生以红楼梦研究鸣世,他的名字在公众视野中出现时,首先被标以“红学家”的头衔。这固然名副其实,但说到底,“红学”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尽管它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显学。因此,当我们回顾冯先生古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成就时,在标榜“红学家”的同时,还应该称其为文学史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在大学中文系上本科的时候,读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所出《历代文选》一书,主编即冯其庸,由此闻知了先生大名。冯其庸先生回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向他转达,毛泽东主席曾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表扬这本书,“要大家读读”,可见其影响之巨。1977年,冯先生还收到香港友人寄来的港版《历代文选》,可见其影响之广。《历代文选》问世以来长盛不衰,直到近年,仍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及中国青年出版社两家的新版本流行,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某种意义上说,《历代文选》已经典化为今人选编的《古文观止》。 作为文学史家,冯其庸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稿(周代至宋代)》(以下简称《史稿》)。这部70万字的《史稿》写于1956至1958年,是他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开设文学史课程撰写的讲义。这份油印讲义历经“文革”劫火,被两位有心的学生保存下来,直到2012年《冯其庸文集》出版时才公之于世。冯先生说,元代至明清的讲义也写过一部分,没有来得及交付打印,所以未保存下来。 《史稿》能够在那个年代写成并留存下来,真可谓凤毛麟角。这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史稿》的内容。那个年代,写学术著作必须突出政治,突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少谈艺术,更不能触犯“阶级调和”、“人性”这类禁区。然而,这些时代色彩在《史稿》中却相当淡薄,其内容的科学性经得起时间考验,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文学史教科书。其次,是撰写《史稿》的工作方式。那个时代,文学史教科书必须集体编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下来,迄今为止,作为个人著述且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国文学通史,如冯先生之《史稿》者,仍属罕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幽默大工匠——方成先生
- 下一篇:他暮年的作品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