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愧对冯其庸先生


    我在求学成长的过程中,曾得到过许多前辈学人的关心和提携,冯先生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与先生直接的交往并不多,只有为数有限的几次,但每次都印象深刻,对其提携和关爱之恩,一直心存感念,从他身上看到了前辈学人的胸襟和情怀。
    这个题目已经萦绕在脑海中十几年了,其间曾有几次想动笔写出来,直到冯其庸先生去世后才下决心形成文字。
    事情要从1998年我博士临毕业前一年说起。
    我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方向都是元明清文学,重点在中国古代小说,但结识冯先生并不是因为专业问题,而是为了找工作。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未出校门的年轻学生,冯先生则是早已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他主持校订的《红楼梦》印数超过500万册。尽管早已拜读过先生的多部大作,但一直没有当面聆听教诲的机会。得以结识冯先生,还是经过朱玉麒兄的介绍,他和冯先生是往来密切的忘年交。那时候临近毕业,一边忙着撰写毕业论文,一边四处奔波找工作。当时工作已经相当不好找,尤其是留在北京,正在焦头烂额、没有着落的时候,玉麒兄偶然提起,说他听冯先生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那边可能需要人手。
    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想去试一下,遂请玉麒兄帮助引荐,托他将自己发表过的几篇小文章转呈冯先生,请其指教。本来是病急乱投医,没有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冯先生读过小文之后,对我还算满意,并很快付诸行动。当时红楼梦研究所虽然需要人,但没有进人指标,要进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冯先生亲自出面,找文化部相关领导说明情况,经过一番争取,这才算是获得进人指标。考虑到这份工作收入太少,冯先生还托朋友帮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住所,房租很低;还说到时候可以参与《红楼梦学刊》的编务工作,每个月会有一点补贴。先生如此热心帮助一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且考虑得如此周到,当时激动的心情已无法用感谢一词来描述。
    随后,玉麒兄带我去拜访冯先生,去的是先生在通县张家湾那边的住所。那时候先生身体状况还不错,基本上是他讲我听,内容主要是指导我如何做学问,将来如何在单位工作,并问了我个人的一些情况。见面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印象深刻,除了冯先生的谆谆教诲外,还有其满屋子的藏书与字画,真是大开眼界。当时冯先生的《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刚出版,他还签名惠赠了我一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