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乐山和他的获奖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4 文汇报 马国平 参加讨论
1979年12月,《文汇报·笔会》两次刊登短篇小说征文启事,要求来稿“塑造新长征中的各种艺术形象,包括正反面人物,中间状态的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他们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新时期后,正是文学大潮风起云涌之时,《文汇报·笔会》开风气之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短篇小说,在近九个月之内,收到八千多篇应征小说以及一千多篇读者来信、读后感和评论文章。这两个数字在今天可能让人咋舌惊叹,而在当时正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文化生态。 “笔会”副刊从众多来稿中遴选甄别,在1980年上半年连续刊登十六篇小说,评选出六名获奖者,加上未及刊发的二十一篇小说,编印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新蕾集》。冯牧先生在篇幅不长的序言中两次提到,“这本书的作者,除个别人外,大多是刚刚开始文学创作的新人”,“作者的名字,除个别人外,都是生疏的,他们大多数是青年作者。”这个“个别人”,即指以《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获得一等奖的董乐山先生。 不过,董乐山的文名和人生经历当时未必为文学爱好者所知晓,或者仅仅是具有翻译家的知名度。他领衔翻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于1979年8月。著名的《读书》杂志创刊于1979年4月,第一期就刊发了董乐山翻译的《西行漫记》章节《彭德怀》,同时在新书简讯中两次提到他的译著《斯诺在中国》《我热爱中国》。据董鼎山回忆,1978年回国与旧友新知相逢时,总被介绍为“董乐山的哥哥”。时至今日,已无须赘言董乐山作为一位知名文化人在翻译西方著作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在解放前上海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也逐步被人们所了解。所以,《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在普通读者眼中受到激赏,或为其写作手法所疑惑,但在熟识的人当中会感到释然。 《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发表于1980年2月3日的《文汇报·笔会》副刊,叙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故事。科学家傅正业教授在“文革”中被下放劳动,学会了木工活,回来后给孩子打造家具,给女儿讲故事时梦见人房倒置的“童话”,结果地震把梦惊醒了,“那傅正业教授的木工活儿又可大显身手了”。 发表小说的同时,编辑部特地配发了“编后记”: 今天发表的征文小说《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从题材到写法,都很新颖别致。也许有些同志会感到不习惯,认为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看法并不这样。 这个故事是以“四人帮”肆虐的时期为背景的,当时大批知识分子被下放劳动,有的受到各种迫害,有的也在精神上、生活上受到各种折磨。这篇小说从一个侧面控诉了“四人帮”对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他们迫使一个本来在星期日也不肯放下工作的勤奋的科学家,变成了一个终日碌碌、胸无大志的庸人。这篇作品在揭示这些现象的时候,作者本人并未借助于说理,而是完全依赖形象的描写和叙述,使人看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非常亲切,这是这篇作品在艺术上的特点。我们觉得在提倡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性上,作者是做了一些努力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