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追忆美学大家宗白华——纪念宗白华先生逝世30周年


    朗润园公寓坐落在风景旖旎的未名湖畔,1980年6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哲学系77级几位爱好美学的同学来到这里,拜访我们系的教授——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
    宗先生在书房接待了我们。先生白发似雪,面色红黑,宁静安详,丰神潇洒。屋子不大,室内光影斑驳,窗前盆花吐芳。书架上排排书籍,伴有几座小型石雕和盆景。东墙上悬挂着油画《蒙娜丽莎》以及几幅西洋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和条幅。这一切显示出主人的性格、修养和爱好。82岁的宗教授谈笑风生,兴致极佳。宗先生早年就学于同济医工学堂,他说:“我原来是学医的,但我觉得我终究不适于拿手术刀解剖人的形体,而较适于用理性探索人的内心,就改行钻进了美学。”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在我国现代美学界,宗先生与朱光潜先生如拱璧双辉、奇峰竞秀。两位美学大师都是学贯中西,但各有所长。朱先生主攻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宗先生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方面更多有建树。朱先生是学者风范,宗先生是诗人韵致。五四后期,宗先生著有《流云》小诗集,算得上当时一位有影响有特色的白话诗人。他五四时期参加李大钊、王光祈等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并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和著名理论家。同时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闻名遐迩的四大副刊之一。在他主编《学灯》期间,发现并扶持了郭沫若,促成《女神》的诞生。他介绍好友田汉与郭沫若在日本相识,三人频繁通信,编成一本《三叶集》出版,风靡一时。1920年至1925年他留学德国,专门学习美学及历史哲学,曾资助过徐悲鸿并与之结为好友。归国后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哲学系和中央大学哲学系,担任过中央大学哲学系主任,主讲德国哲学和美学。1935年田汉被捕,囚于南京,他和徐悲鸿经过疏通,保释田汉出狱。解放后他一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书桌上一尊雕刻精美的大型佛头低眉瞑目,秀美慈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请先生讲一讲它的来历。先生十分感慨地说:“这尊佛头是抗战前我从南京夫子庙古董店里偶然买到的,重数十斤,大概是隋唐文物,被人从佛身上切割下来。我十分喜爱。我曾对学生说:我回家只要一看到它,就什么烦恼都消散了。这件事在文化界朋友中传开,大家纷纷到我家观看和拍照。老友徐悲鸿也交口称赞,爱抚不已。抗战时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前我仓促赴重庆,和妻子只带了几本书逃出虎口,留在家中的珍藏的书籍和资料,包括陈独秀、郭沫若、徐悲鸿、田汉等朋友写给我的亲笔信,都散失殆尽。但没有忘记把佛头埋在院子里的小枣树下。在重庆期间,谈话中常常提及,惘然若失,十分惦念。胜利回南京,家中的一切荡然无存,只有佛头还在,我感到由衷的喜悦,逢人便讲。为此我在南京文化界得了个‘佛头宗’的雅号。我的小姑、女作家方令孺还为此写了一篇散文。”从这件事很可以看出他这个美学家的艺术情思。
    自然而然就谈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美学思想,先生十分动情。他说,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有了穿孔的小石珠等装饰品,说明那时的人类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观念。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美学遗产需要我们研究。中国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的美学思想有不同的特点。西方古代多侧重于本体论方面,即从主客观方面去讨论美,如柏拉图关于美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关于美的论述;而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由于中国历史的特点,则与伦理道德结合得较紧密,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人类的思想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对于历史上优秀的东西我们今天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