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一甲子 淡定又生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32 广州日报 何瑞琪 参加讨论
治学一甲子淡定又生猛 中大教授黄天骥的学术人生 走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的家中,书墙环绕,纸墨生香,唯有中间一张木椅,格格不入。数年前,几位校友看不过眼,硬是送来一张办公椅,没想到,椅子不久被老师悄悄退回。黄天骥自嘲道,我真坐不习惯。 1956年,黄天骥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从古代戏曲到诗词研究,他纵横捭阖、成果丰硕。一把白色的木头椅子,从那时起陪伴他走过整整60年学术生涯,如今,岁月将它磨得乌黑发亮,正验证了那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名师耳提面命 学术首要学坐冷板凳 今年5月,81岁的黄天骥出版新作《冷暖室论曲》,这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邀请当代在世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家,自选各有代表性的专论的系列丛书之一。黄天骥从等身著作中,整理出30万字,汇集成册。有意思的是,不少文章的观点玩起“左右互搏”术,前篇刚说得头头是道,后一篇就把它否定,通读全书有如曲径探幽,引人深思。 听闻此言,黄天骥哈哈大笑,颇有得色:“确实如此。”他写了一个论题,往往意犹未尽,自觉偏颇,便又重撰一文作为修正。“我不想故步自封,希望自己不断更新,有所进步。” 这就是黄天骥一以贯之的学术态度。 1956年,黄天骥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学校给年轻老师安排宿舍,配置一桌一椅一床。刚开始,黄天骥并不那么愿意坐这张“冷板凳”。他上大学时便是有名的“调皮捣蛋”之人,毕业后师从王季思教授,老师直摇头说他“屁股尖、坐不住”。为了磨磨性子,黄天骥被耳提面命,枯坐在木凳子上一点点校勘文献。 书斋苦读,《西厢记》一册,一读就是三年。黄天骥初觉枯燥,尔后渐渐入了迷,还小试牛刀试解《西厢记》:他发现历史版本写崔莺莺都是年已二八,是个16岁的小姑娘,唯有王实甫的版本擅自改为19岁。在穷幽极微中窥得古人真意,他拍案叫绝:“把人家改为大龄‘剩女’啦,不就是想说对爱情的追求合情合理嘛。” 严谨治学的训练方法,指导了黄天骥一生。在同时,另一位名师董每戡教授也没埋没黄天骥的天性。既然要做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他就让学生走出书斋,到剧团中去。翻跟斗是学不了了,唱念做打的基本仪态得好好学,黄天骥又读了大量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书籍。多次舞台实践,带来了敏锐的学术感受,以致他一看戏剧文本,眼前就是一台戏,自然而然生出许多和别的学者不一样的看法。 频出新意的探索,甘于寂寞的考辩,不断否定、修正、重撰的精神,黄天骥在中国古代戏曲、古代文学及岭南文化研究等方面越钻越深,在古体诗文及现代散文创作方面亦颇有建树。甘坐方尺书斋中的小小冷板凳,黄天骥笔耕不辍,著书15册,论文无数,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上展开了新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商隐:直通现代的诗人
- 下一篇:苏洵的教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