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学”的历史流程及其特征(5)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24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肖瑞峰 石树芳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页。 ②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0页。 ③班固:《汉书》卷一○○下,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4235页。 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五七,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365页。 ⑤房玄龄等:《晋书》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1页。 ⑥陈寿:《三国志》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6页。 ⑦房玄龄等:《晋书》卷一○一,第2653页。 ⑧姚思廉:《梁书》卷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01页。 ⑨李延寿:《南史》卷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34页。 ⑩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页。 (11)骆鸿凯:《文选学·源流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2页。 (12)萧统:《文选》卷一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54页。 (13)王先谦:《汉书补注》卷八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3页。 (14)骆鸿凯:《文选学·源流第三》,第45页。 (15)倪其心:《关于〈文选〉和“文选学”》,见俞绍初、许逸民:《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03页。 (16)范晔:《后汉书》卷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03页。 (17)班固:《汉书》卷二六,第1307页。 (18)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九○,第1539页。 (19)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第441页。 (20)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见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08页。 (21)洪业、聂崇岐、李书春、赵丰田、马锡用编纂:《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页。 (2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94页。 (2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30页。 (24)班固:《汉书》,颜师古《汉书叙例》,第2—3页。 (25)房玄龄等:《晋书》卷九二,第2377页。 (2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8页。 (27)陈寿:《三国志》卷五九,第1363页。 (28)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94页。 (29)李延寿:《北史》卷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0页。 (3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677页。 (31)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七六,第1731页。 (32)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五六,第1393页。 (33)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55—4956页。 (34)刘昫:《旧唐书》卷八九,第2897页。 (35)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九上,第4956页。 (36)(3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第3978、3982页。 (38)刘昫:《旧唐书》卷七三,第2596页。 (39)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三,第199页。 (4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五,第2063页。 (41)司马迁:《史记》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510页。 (42)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03页。 (43)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44)陈寿:《三国志》卷九,第290页。 (45)房玄龄:《晋书》卷七二,第1913页。 (46)姚思廉:《梁书》卷四九,第688—689页。 (47)姚思廉:《陈书》卷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53页。 (48)李延寿:《南史》卷六九,第1690页。 (4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八,第5656页。 (50)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51)杨树达:《汉书窥管》,《汉书窥管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页。 (52)王先谦:《汉书补注》,《前汉补注序例》第1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当文学与数学“相爱”
- 下一篇:正义的乌托邦——清末民初福尔摩斯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