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英国为何丢掉了美国?读《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的命运》


    美国本土学者论及美国革命,通常赞扬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抑或歌颂“自由”诞生的光荣历程,讲述“胜利者”故事。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教授却将目光聚焦于不列颠,带领我们回顾“失败者”的历程。英国在北美的溃败,导致环大西洋殖民体系因此而割裂,催生出美国和加拿大两个现代国家;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陆军和海军元气大伤,“第一帝国”因此瓦解。
    英国何以输掉这场战争?谁该为丢掉美国负责?作者以“就事论事”的态度,用详尽的史料讲述了十个关键人物的故事:国王乔治三世,首相诺思伯爵,北美事务国务秘书乔治·杰曼,陆军将领理查德·豪、约翰·伯戈因、亨利·克林顿、康华里,海军将领威廉·豪、乔治·罗德尼、约翰·蒙塔古。他们坐拥帝国最高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对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用“事实说话”,尝试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发现某些必然性。
    王权和相权的刚与柔
    乔治三世,这位在《独立宣言》中被怒斥为“暴君”的国王,被认为是北美战争始作俑者。他登基之时恰逢“七年战争”,英军在欧洲、印度和大西洋海域多次战胜法国,疯狂进行海外殖民扩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他的态度异常强硬,大力支持《强制法案》,坚决执行“一切制服迷途人民的措施”。乔治三世坚信英军能够扫荡北美。
    首相诺思被认为是战争的直接制造者,却显示出柔的一面。他上台后,取消了茶税之外的所有唐森德税(向殖民地征税的法案,以财政大臣唐森德命名),希望缓和与殖民地的紧张关系。但在保留茶税方面,他特别强硬,其推动的《茶税法案》成为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导火索。“倾茶事件”发生后,为惩罚马萨诸塞州人民,诺思制定了被北美殖民地称为“无法容忍”的《强制法案》,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
    与国王的刚硬不同,诺思显得优柔寡断,更希望“殖民地被理性说服,而非屈服于刀剑暴力”。在英国国内反战势力高涨时,他又寻求妥协,提出《和解协议》。在萨拉托加大败后,他甚至愿意做出允许独立以外的任何让步。在约克镇战败后,他哀声叹息,多次请辞首相职务。他战和不定的态度——既想维护议会在殖民地的权威,又不愿在北美实施专制暴政——影响了他坚持战争的决心,两面不讨好,既丢掉了殖民地,也失去了国王的信任。
    可以看到,在英国决策层,刚与柔在不断碰撞,是战还是和,让国王和首相无法同仇敌忾。这为“丢掉美国”埋下了伏笔。
    陆军的神话与现实
    “1781年10月17日上午10时许,在弗吉利亚的约克镇,被围困英军的阵地战壕胸墙后出现了一个孤单的鼓手背影,这是请求和谈的信号。而一名军官手持白色手帕紧随其后,发出投降谈判的请求。”这就是历史上广为熟知的约克镇战役。这预示着英军在北美的全面失败,也是指挥官康华里将军完全无法接受的。他没有出现在投降仪式上,而是授权副手查理·奥哈拉将军代理所有事宜。
    类似的情境在四年前也曾出现,伯戈因将军在萨拉托加战败投降。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英国陆军曾经的强大。在北美战争中,英国陆军胜多负少,在长岛、基普湾、白原及华盛顿堡等战役,都完胜大陆军,迫使大陆会议从费城撤往巴尔的摩。乔治·华盛顿一度认为:“我们的情况很糟……游戏快要结束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