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关键(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5:11:56 人民日报 徐粤春 参加讨论
以人民为中心透视文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一部好的作品,应该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人民评价是人民在文艺审美、文化消费后的反馈;市场检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评价的表现方式;专家评价则通过专业的知识、理性的分析、综合的考量,力求完整、准确地反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体现。完整的艺术活动,必然包括艺术家的创作(生产)和受众的鉴赏(消费)两个核心环节,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之为审美。受众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爱读、爱看、爱听、爱唱、爱跳,这是对作品价值的基本评价。一般而言,这个受众群体越大,作品流传越久远,作品的艺术魅力就越可靠。文艺如果仅仅满足于小群落、小圈子的审美趣味,只是顾影自怜,就偏离了“人民”这一中心。当然,高端文艺、高雅艺术同样来自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实践,但它的鉴赏和品味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阅历为基础,因而不容易成为大众文艺,即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大众文艺与高雅艺术并不是对立的,大众的也可以是高雅的。人民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文艺创作和评论应该在实践中校正自己的标尺,封闭化、圈子化、阁楼化和贵族化都会把创作和评论赶进死胡同。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文艺作品成为市场的奴隶,打着“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旗号,持着“喜欢就是好”的片面认识,迎合受众的感官刺激,色情的、暴力的、恐怖的、猥琐的、反智的等低俗产品大行其道,降低文艺审美品格,放弃文艺精神追求,成为颓废的、萎靡的、消沉的、迷幻的精神鸦片、文化毒品,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利益。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高远的社会理想,以实现人民福祉、引领人民进步为目标,在揭露、鞭笞丑恶的同时,关怀人生,温润心灵,昭示光明,催人奋进,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作出贡献,这才是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前,我国正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期、社会变革转型期,要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铸造全体国人共同的价值之魂是当务之急。因此,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以人民为中心廓清创作误区 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写普通百姓。不管是什么题材,只要体现人民的要求,就是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因此,在创作中,伟人可以写,英雄可以写,模范可以写,不仅可以写,而且应该重点写,因为他们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情感、经历和追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表现中国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表现新中国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美好景象;歌曲《天路》,用词曲的意象美、旋律美、声音美颂扬青藏铁路,表达了西藏人民走出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的美好愿景。这些作品或以伟人为主角,或把景物作为表现对象,表达了这个时代典型化的历史实践和人民的理想,是实实在在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和对象的文艺精品。 深入生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必由之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吃透生活底蕴,汲取艺术养分,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创作前,主创人员在农村体验了半年多,走访了40多个村子,采访了60多位村支书。该剧源于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感悟,用喜剧的风格反映现实,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等深层次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变革当中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新鲜浓郁的泥土芬芳、如临其境的矛盾呈现、引人向上的艺术基调,使该剧成为广受欢迎的农村题材作品。 当前,网络文学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一些网络作家足不出户、闭门造车,没有深入到火热的生活和实践当中,因而使创作呈现出虚无、干瘪、空壳的形态,只剩下情节的雷同、叙述的重复、内容的荒诞、旨意的低矮,与优秀文艺作品展现的五彩斑斓的生活、高远博大的境界有不小的距离,难以成为文学经典。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能简单理解为只鼓励现实题材,忽视历史题材。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历史题材承载着历史警示、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反思,积淀了深厚的人民的实践和认知。当前,历史题材创作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随意地剪裁、消费、涂改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陷入戏说、调侃、搞笑等过度娱乐之中,大量的历史题材作品不仅无法引起人民深沉的共鸣,反而会引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误读和误解。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始终坚持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作者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简史综述
- 下一篇:20世纪90年代以来《庄子》神话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