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释比文化是羌族核心文化。近年来,有关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学术高度、文化深入、成果影响等已经得到学术界肯定,形成羌学研究中的释比文化学。文中列举众多研究专著,逐一分析,认为它们从不同侧面详细介绍了羌族释比文化的历史源流、传承发展等情况,是研究羌族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文章还列举了关于羌族文化的论文类研究成果,指出综合分析其研究成果,有利于更准确整理和挖掘释比文化内涵,对今后开展其重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羌族文化研究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逐步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也确立了“羌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这其中,马长寿先生《氐与羌》,任乃强先生《羌族源流探索》,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三位老师的《羌族史》,以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羌族简史》一书,更是羌族文化研究的力作和典范,是羌族文化研究中的丰硕成果。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羌族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制定《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确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羌族文化研究更是取得丰硕成果。这其中,羌族释比文化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中占据异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仅就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分析综述。
    一、羌族释比唱经的整理
    罗世泽、时逢春《木姐珠与斗安珠》一书搜集整理了《木姐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两部经典,这是研究羌族释比经典最早的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羌族文化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茂县羌族文学社于2004年将羌族释比经典单独整理成《西羌古唱经》(内部印刷品)一书,该书将羌族释比经典归结为上坛经、中坛经和下坛经,其中上坛经10节,中坛经10节,下坛经12节。该书第一次整理羌族释比经典成册并印制散发,对羌族释比经典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只是该书在搜集整理中,深入不够,也受现代汉文化研究学者的影响,致使其在参考文献上受到影响。
    龙彦、陈兴龙主编《羌族释比经典》一书分上下两卷,内容涉及羌族历史、政治、宗教、经济、军事、文化、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内容,堪称羌族的一部百科全书。上卷主要有“史诗篇”,记载了《羌戈大战》《木吉珠和斗安珠》等四部具有羌族文化代表性的长篇史诗;“创世纪篇”有《造天地》《造人种》《兄妹治人烟》等五部和上古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神奇诗篇;“敬神篇”主要有《请神》《敬神》等五十四部表现羌族释比在作法时唱颂的经典唱词;“解秽篇”有《解秽》《吉》等十一部体现释比作法时清除不干净的存在物而唱颂的经典;“祭祀还愿篇”有《还愿》《敬天地谢神恩》等三十六部羌族人在举行大型的祭天祭山活动时,释比必要唱颂的经典唱词;“婚姻篇”有《米》《我说喜事》《祝酒词》《教诲媳妇》等十三部释比在婚姻过程中唱颂的经典;“丧葬篇”主要有《伴大夜》《接母舅》《功绩》《离别》《劝慰》等二十四部体现羌族人以歌舞的独特方式送别亲人的经典场景;“驱害篇”有《召唤乌鸦》《软虫》等四部表现驱赶害虫的经典唱词;“符咒篇”主要有《家里镇灾符法》《安房门法咒》《安土地神法咒》等十部经典;“禁忌篇”主要有《生产禁忌》《婚育禁忌》等体现日常生活和岁时节俗等方面的经典唱词;“法具篇”主要有《砍杉杆》《鼓的来历》等讲述释比法器的经典。下卷主要有“驱邪治病保太平篇”一百三十六部,记载了释比在各种场面作法时唱颂的经典,如《打油火》《打扫房子》《驱邪魔》《赶瘟神》《送茅人》等;“哲学伦理篇”主要有《尔一部》《拜母恩词》《说孝子和孽子》等十六部讲述人间伦理道德的唱经词;“战争篇”一部,讲述人们希望消除战争、渴求和平的愿望;“天文历算占卜篇”有《卜算》《释比论干支》等七部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经典;“科技工艺篇”有《铁三足》《找铁》《蜜蜂颂》等六部讲述羌族科技方面成就的经典;还有“建筑篇”六部,“农牧篇”六部,“祝福词篇”五部,“乡规民约篇”二部,“释比戏篇”三部,“医药篇”一部等。
    《羌族释比经典》是“十五”重点古籍整理项目,是羌民族有史以来国家正式出版的成套书籍,它填补了羌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羌族释比经典》还解决了学术界两大问题,一是羌族释比经典中关于“坛”与“部”的问题,羌语中没有“坛”的概念与依据,羌族释比老人在唱颂经典时也只有“部”、“篇”、“段”的词汇,没有“坛”的说法;二是羌族释比经典现存545部,该书收录398部,有多部经典已经随释比老人去逝而失传或只能记得名称和内容概要,不能完整唱诵。
    王治升说唱,阮宝娣、徐亚娟采录翻译《羌族释比唱经》,全书分三编收录了118部经典,其体例和《羌族释比经典》相同,以国际音标记录羌语唱词部分,对应直译,最后加以整理。该书比较真实地记录羌族释比经典内容,不仅是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上的参考文献,而且对古羌语研究也有参考意义。
    钱安靖《羌族释比经典四则》(《古羌文化手册》2002年古羌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一文中整理了四部羌族释比经典并进行注释。他认为,释比经典有鬼神迷信思想,但从中可以看到古羌人历史文化的影子与线索,每部经典都是诗歌,甚至史诗。王永正、王田《释比经典“木吉卓”及其羌族婚俗的表征》认为释比经典“木吉卓”反映了羌族婚姻习俗,从中可以窥视出羌族婚俗变迁的轨迹及婚姻观念。陈兴龙《羌族释比经典的性质和价值》论述作者在多年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当今学术界对释比经典理解上的不当之处作了修正,并从多个角度简要论述了释比经典的内涵、性质、价值。贡波扎西《羌族释比经典及其研究价值初探》一文在介绍释比经典的八种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经典在历史、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赵曦、赵洋《领羊.吆猪:非战祀和的宗教圣境心结——略论羌族宗教经典<泽基格布><必格溜>》一文认为,《泽基格布》《必格溜》是羌族的两部跨越长远时代的口头史诗,是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和古希腊的《奥德修纪》媲美的活形态史诗,它们不仅仅是羌族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国之瑰宝。李绍明《<羌族释比经典>评议》一文认为,《羌族释比经典》并非完全是宗教经典,而包括了羌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实为羌族传统知识的一部百科全书,乃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周正《<羌族释比经典>中<颂神禹>略读》一文认为羌族释比经典对大禹文化作了诠释,经典神化了大禹出生,神化了一位英雄典型,记忆了禹生汶川事。詹茜卉《从<羌族释比经典>探讨羌族原始生态环保行为》中认为羌族文化核心的释比文化蕴含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从《羌族释比经典》中可以找出羌民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种种保护行为,对这些环保行为进行挖掘和整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羌族文化,并为解决今天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周毓华、赵曦《羌族原始宗教经典及神灵系统调查》主要从释比经典承传体系和结构模式及羌族释比经典中神灵系统对羌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对释比经典的传承体系及其分类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许箭星《羌族释比经典<泽基格布>的战争与和平观念探讨》一文认为羌族释比经典之一的《泽基格布》给我们提供了古代羌族英雄人物有关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活动与思想资料,对当今世界消除战争和维护和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董常保、张晓英《羌族释比经典蕴含的生死观探析》认为羌族释比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生死观,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表现在以物观人的豁达、对生死原因的探究、为追求长寿而对死神的斗争上,具有独特的民族丧葬文化特色。
    二、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整理
    李家骥、陈兴才编著《羌族释比(许)文化研究》(政协茂县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1995年)一书对部分羌族释比图经进行释译,作者将每一页图经所表达的内容请释比进行详细解读,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羌族释比经书的面纱。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主编《羌族释比图经》,全书分上下部,采用折叠装帧,收录82幅释比图经。上部主要内容涉及羌族宗教祭祀、卜卦、婚姻、丧葬、生产生活等内容;下部主要是天文历法方面内容。该书被羌族人视为圣书、奇书和承载羌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经书。图经对研究羌族历史文化乃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研究民族文献版本学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羌族释比文化研究
    王康、李鉴踪、汪青玉著《神秘的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和礼俗》一书是最早研究羌族宗教文化的学术专著。该书以羌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根本点即白石崇拜作切入点,对羌族宗教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该书第二章重点研究了羌族释比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职能与作用,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确立基本思路。于一、李家骥、罗永康、李斌著《羌族释比文化探秘》对羌族释比文化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介绍了释比、释比文化、释比职能、释比作用、释比经典和释比图经。特别是书中附录了《释比戏考述》和《释比剧本选》两部分,填补了羌族戏剧研究上的空白。汶川县人民政府编《羌族释比故事》一书以民间故事的形式记载羌族释比的产生、释比法器及释比经典,多个故事构成一个整体对释比进行研究。陈兴龙著《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羌族释比文化的学术专著。作者在书中分“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释比”、“释比故事传说”、“羌族释比文化”和“羌族释比经典”四章论证“羌族释比文化”就是羌族核心文化,集中了羌区48位释比的精华思想,确立了羌族释比文化“高度的文化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特别是作者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研究,否定了学术界所谓羌族释比经典有上坛、中坛、下坛的不确切分类,而以部作了科学划分,并且第一次对现存羌族释比经典的数量作了完整记载。因此,孙宏开先生说作者对“羌族释比文化的体验和定位是准确的”。李绍明先生评价“此书为羌族文化传承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为羌学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毓华编著《白石.释比与羌族》一书主要研究羌族宗教,其中第四章概述了羌族释比、释比经典、释比法事与法器等。赵曦《神圣与亲和——中国羌族释比文化调查研究》一书主要从羌族释比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思维基础、价值诉求,提炼出释比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生态基础与机制,其中原生态的调查实证材料占绝大部分,分析了羌族释比文化的神圣与亲和的重要内涵,释译羌族释比的哲学世界。突出其万物有亲,亲和自然以及社会的哲学价值基础。释比文化以尚白耻黑为社会道德价值观;以勒色、罗则作为其人与天和的自然生态精神表征。由此产生释比文化神圣与亲和这个核心内涵的三个命题:神圣即世俗;他人即神灵;释比(文化)即亲和。释比由此处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本族与他族的关系,使得这个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阮宝娣编著《羌族释比口述史》一书主要是作者采访羌区11位释比文化传承人的经历的实录资料。内容涉及释比的家庭背景、师承经历、各种技能、主持祭祀仪式与法事经历、传承释比文化等,该书是一部羌族释比历史,对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杨明、马廷森编《羌族思想史资料汇集》(西南民族学院民研所、科研处1985年编印)之四《羌族的宗教信仰》中记载“羌族的巫师——端公”分十二支派,按上下坛作法,是一种副业性的宗教职业者。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下编第六章“羌族的习俗和宗教”第二节“宗教信仰”中介绍羌族释比羌语称“许”、“释比”或尊称“阿爸许”,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该书第一次比较实际地介绍羌族释比职能、道具、法事、经典和传承情况。《羌族社会历史调查》在《理县通化乡社会调查报告》和《茂汶羌族自治县黑虎乡社会调查报告》中,对羌族释比作了简要介绍。在《羌族宗教习俗调查资料》中,对汶川县绵池乡(现绵虒镇)、雁门乡、龙溪乡和理县桃坪乡羌族释比进行详细介绍,并附部分汉译羌族经典。这是国家第一次组织对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进行的调查研究,是现代羌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四川民族史志》1991年增刊《羌族研究》第1辑载张天祐《羌族文化的承传人——许》第一次把释比定位于羌族文化传承人,文中也详细介绍了“许”及“许”的经典、法器法衣和法事活动,提出了抢救性收集整理释比经典的重要性,特别是将“许”和汉语中的“端公”加以区别,对法事、唱经和封建迷信也认为不能等同对待。燕松柏、雀丹著《阿坝地区宗教史要》第一章“阿坝地区宗教史况”第四节“羌族的宗教信仰”中除了介绍羌族释比之外,第一次提出白黒黄三色皮鼓对应上中下三坛经及作法方式。钱来忠主编《四川民俗大典》第五篇“羌族民俗”第六章“信仰民俗”第二节“巫术信仰”中对释比概述是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释比不仅是人与神鬼的沟通者,而且起着某种精神领袖的作用。卢丁、工藤元男主编《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在第七章“宗教信仰”之三“桃坪地区的羌族端公(释比)”介绍了“端公的由来、端公的法器、端公的经文”。除了端公由来都大同小异之外,作者仍按上中下坛的概念简要介绍十九部二十二段经典。和志武、钱安靖、蔡家麒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羌族卷》在第二章“巫术、占卜与禁忌”和第三章“巫师的经咒”中考证释比称谓、起源、传承,并用大量篇幅介绍了释比经典。该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一个论点都注明资料出处,因此近似于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的《古今图书集成》。李绍明、周蜀蓉选编《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一书在《羌族的习俗与宗教》(耿静,译)中对羌族巫师(释比)进行详细考证。葛先生认为,羌族释比传承有一定规范,即制度约束,在对释比“神圣的法器”、“法事”、“神林”、“圣经”等进行研究后认为,释比“在羌族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他的法事、法器和诸神被人们认为具有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因而他可以表演对人们有利的奇迹。此外,还有一些禁忌,因为如果这种神奇的力量被错误地利用会很危险的”,该书不仅为研究羌族文化提供大量参考资料,也是研究羌族释比文化最早的著作之一。何斯强、蒋彬主编《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在第十二章“宗教”之第三节“端公——神鬼与人间的中介”中称释比精通羌语和许多历史典故,是羌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该书也按上中下坛的说法简要介绍三十六部经典。焦虎三著《云端的阿尔村——一个羌族村寨的田野记录》一书中以大量篇幅记载羌族释比情况,不仅回答释比为什么是沟通连接神鬼的桥梁与纽带,也体现出古老的羌族文化魅力。陈蜀玉主编《羌族文化》第五章“羌族的宗教信仰”之三“地位崇高的释比”中论证“在羌人历史舞台上出现的释比,便 以其超人本领扮演了巫术师与领袖的角色,其言行能感召神灵,从而影响社稷民生”。陈春勤著《羌族文化研究》在第九章“羌族宗教信仰”二之“民族文化的奇葩——神奇的羌族释比文化”中,以“释比在羌族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神秘的释比法术”、“羌族文化的核心——释比经典”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羌族释比文化的核心内容。张曦、黄成龙编著《中国羌族》一书第五章“羌族的信仰文化”之第一节“宗教信仰”三《释比——古羌文化的传承者》中说释比是连接人和神的中间人,也是羌族宗教信仰中的核心人物,因而受到羌族社会的普遍尊重和爱戴,释比传递的精神和文化信息,对羌族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以上这些著作或全面、或侧面、或者以点代面地研究了羌族释比文化,他们的贡献在于将羌族释比文化从迷信中区别开来,提高到一种民族的核心文化层面,从而填补了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的核心文化研究的空白。
    赵曦《羌族释比的天穹与世界——羌族宗教文化与文学艺术》(《羌族历史文化文集》1990年11月)认为,羌族释比文化是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初始阶段的产物,也是从游牧转向农耕定居文化,同时又保留着游牧文化某些特色的这种转向文明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多层宇宙的建构模式、独特的神灵象征系统和以现实世俗幸福为中心的价值观。他在《对话:宗教文化不平衡与平衡共生辩证发展——以羌族释比文化与道教、基督教对话为案例》中,认为羌族释比文化的基础是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它与发展成熟的汉族宗教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发生着横向不平衡的共生关系,在近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中,羌族释比文化亲和汉文化,对话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对话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在不平衡的对话中守护与建构、体认与再生,形成了与他者宗教文化的辩证平衡发展,这是羌族宗教文化的历史、重建、发展的特征。陈兴龙《神奇的羌族释比文化》一文认为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是羌人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基础上产生与形成的羌族核心文化。阮宝娣《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一文采用综合研究方法,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的历史、演化、发展、现状等内容。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认为释比文化规范、促进了羌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羌族人崇拜万物,崇拜自然,感恩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条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神的旨意规范人类行为,以“神树林”的结果作为生活教材与教育典范,把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释比经典形成习惯而继承发展,科学地、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而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先进的自然观念。余永清、何斯强《独特的民间宗教仪式与符号——羌族释比文化的田野调查》一文中对羌族释比文化进行全面研究,认为释比文化是古羌文化之精华,其文化内涵还包括古代医术、古代建筑术、天文历法、占卜、风水术、宗教歌舞艺术等,从中我们可看到古羌文化的博大精深。刘芬《北川羌族释比活动遗存采薇》一文论述了北川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指出释比是羌族传统社会中的祭司与文化的传承人,也是当时社会中主要的知识拥有者,对其拯救性保护对传承释比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羌族释比的论述
    邓自力《羌民俗中的“释比”》(羌年礼花——羌族历史文化文集,1989年10月)认为,释比是羌民族千百年来生存方式的结果,虽然是一种带着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的巫术,但它蕴藏羌民族文化的闪光点。蓝寿清《漫谈羌族端公》(羌族历史文化文集,1990年11月)在介绍羌族端公的产生、与羌人生活的关系和经典后总结说,羌族端公为传承羌族民间文艺起到了积极作用。张启禄《羌族端公文化浅议》(羌族历史文化文集,1990年11月)中认为,羌族端公的产生是羌民族期望争当自然主人的反映,羌族端公的法仪显示了羌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羌族端公是羌民中杰出的社会活动者。马宁《羌族“释比”的传承和谱系研究》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对羌族“释比”的传承谱系展开研究的构想,认为释比是羌人活着的历史,而随着老释比相继去世,没有留下文本式的传承谱系,成为无法弥补的学术缺憾,也损害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完整的释比传承谱系。才旦《羌族释比的神旗礼仪》认为,羌族释比分南北两派,不同派别其衣冠与法术有区别。张犇《羌族释比法器和服饰的装饰内涵分析》对释比法器与服饰进行研究,认为它们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与特征。耿纪朋《羌族释比法器与佛教法器之比较》认为羌族释比的法器无论是从种类还是从使用的方法上看,都体现了其与道教法器和佛教法器之间密切的关系。
    五、关于羌族释比戏研究
    马成富、郭娅《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列举了羌族释比戏与花灯戏的剧目,认为羌族有戏剧,释比戏和花灯戏是羌族占老而悠久的戏曲曲种,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李祥林《羌族释比戏:当下审视和学术反思》认为,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释比戏、花灯戏是羌族傩戏剧种,其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信仰和理念,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及情感。于一《四川羌族释比戏》一文认为羌族释比戏约始于明代,而成型于清代,并对其剧目、演出道具和场地、表演方式等进行了考证。
    以上所举仅为近年研究成果,然已蔚为大观;后续研究正在进行中,想必亦是成果斐然。
    参考文献:
    [1]陈兴龙.羌族释比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
    [2]龙彦,陈兴龙.羌族释比经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
    [3]王康,李鉴踪,汪青玉.神秘的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与礼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4]王治升,阮宝娣,徐亚娟.羌族释比唱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5]李家骥,陈兴才.羌族释比(许)文化研究[M].政协茂县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1995.
    [6]于一,李家骥,罗永康,李斌.羌族释比文化探秘[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7]阮宝娣.羌族释比口述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8]汶川县人民政府.羌族释比故事[M].汶川县史志办公室,2006.
     
    作者简介:陈春勤(1963—),男,羌族,四川汶川人,图书馆馆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羌族历史文化、民族历史文献学。
    课题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羌族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1qxy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