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 | 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富国大业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中不断奋起、转折中开拓未来的百年。 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苦心孤诣的奋斗史;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庄严使命。百年风雨,百年历程,共产党用血与火铸就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造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推出“百年征程”专题,让我们回望历史的长河,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百年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以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数十年的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这段时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再次领略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0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正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发展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方针作出决断和战略抉择,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刊登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这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2 创办经济特区 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79年1月,广东省和交通部联名向国务院递交报告,提出在蛇口一带设立工业区的设想,得到中央的批准。不久,蛇口工业区诞生了。 ▲1979年7月深圳蛇口破土开建,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1981年底起矗立在蛇口工业区的标语牌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诞生于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宣传语,折射出深圳人“追求效率”的一股子拼劲儿,是深圳经济特区突破重重阻力、杀出一条血路精神的集中体现,被称为“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 在中央决策的推动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特区建设者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短短几年间,将深圳、珠海这些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的崭新城市,创造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03 农村改革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严重旱灾。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这一措施顺利调动群众积极性,当年全省超额完成秋种计划。从“借地”中得到启发,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冲破旧体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包产到户的“生死状”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十八颗红手印》雕塑 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许多地方一年即见成效,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个大样。 ▲1984年,参加国庆游行的农民打出了“联产承包好”的牌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思想前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旧体制,从而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04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崭新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它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大会还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党章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反映了党的现实生活的新要求。自这次大会起,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制度化。 05 港澳回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1983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进一步充实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上,并取得成功。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 06 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大会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它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07 告别“皇粮国税” 从2004年起,中央每年都印发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部署。党和政府还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我国存在2600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附加在农业税上的一系列地方性收费也一并取消。农业税及各种附加收费的取消,根本性地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掏腰包铸成“告别田赋鼎”,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取消农业税的喜悦心情,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一历史性举措。 ▲王三妮铸鼎 董永博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体现在诸多方面。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同时又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国家陆续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实施多个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5年后“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舱外挥舞中国国旗 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中国人民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进一步增进了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会场 在党中央的重视和领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时代楷模。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在沿海建成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谷文昌的资料照片 英雄楷模的感人事迹,为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