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话题 | 看,古代打工人怎样求职?


    

    话题 | 看,古代打工人怎样求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求职季。找工作时,一份精要的求职信或简历必不可少。
    其实,求职信自古有之,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等文人也都写过。
    那么,古人的求职信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推荐自己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求职信。
    东方朔:不走寻常路的求职信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招贤纳士,广罗天下英才。四方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自荐,以求谋取一官半职。然而在众多求职者中,唯东方朔脱颖而出。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刘彻读完东方朔的求职信后,赞叹不已,青睐有加。
    东方朔乃一介平民,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他是如何仅凭一封求职信就得到皇帝赏识的呢?信中到底写了什么? 
    
    一般来说,儒家学子的求职信都以言事理见长,引经据典,谈论治国之道,迎合朝廷的口味,以求得到重用。东方朔则一反常态,他的上书不是道德文章,也不是时事政治,而是独具特色的自我介绍: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文中,东方朔不仅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还重点讲述了自己除饱读诗书外的特长,懂得武术与兵法——“十五学击剑……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信中,东方朔没有具体阐释治国之道,也没有表明将来入仕以后,要如何作为,更没有针砭时弊,夸夸其谈。但这正是东方朔的高明之处,他将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不让人觉得自己恃才傲物,不可一世。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文章最后,东方朔对自己的性格和外貌,展开了非常形象和具体的描述——“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在那个没有照片的时代,东方朔的这个行为相当于如今的我们在求职信中附上自己的照片,给了“老板”汉武帝一个立体生动的展示。
    东方朔就是凭借这封仅仅150余字的自荐信,打败了成百上千的竞争对手,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李白:史上最“狂妄”的求职信
    在唐代,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会向权贵含蓄地写一些诗词,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借以推荐自己,这个行为被称为“干谒”。由此产生的诗词被称为“干谒诗”,类似于现在的求职信、自荐信。
    
    李白是唐代士人群体中干谒活动历时最长的诗人之一。由于他父亲四处经商,李白在出生档案上有点问题,不能参加唐朝的“高考”。想要当官,只能走举荐这条路。从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李白的《上李邕》一诗反映出他有干谒活动算起,他一生进行了长达41年的干谒活动。可以说,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干谒。
    初始,李白自视极高,“独耻事干谒”。他曾说过自己的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不屈己,不干人。”“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但在实际生活中,他碰了不少钉子,还受到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侮辱。残酷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他,于是他只好调整自己的处世方略,主动出击。
    在岷山,他干谒过广汉太守;在成都,他干谒过益州长史苏颋;在蜀中,他干谒过渝州长史李邕;在安州,他干谒过都督马正会、长史李京之、裴长史等;在襄阳,他干谒过荆州长史韩朝宗(又称韩荆州)。在李白众多的干谒诗词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他给韩朝宗写的一封自荐信——《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节选)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这封信的开篇相当直白,李白以一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他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华和气节,请求韩朝宗能当面测试一下自己,并提出把自己写的文章诗歌送给韩朝宗过目,方便他了解自己的真实才华。
    虽说是自荐信,但整篇文章中,李白不仅没有丝毫卑琐乞怜之态,反而气粗言壮,傲气十足。李白完全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毫无掩饰地讲述自己的才华。“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朝宗用最高级的宴会来接待他,听任他高谈阔论。如需测试,他一天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并且倚马而作,立等可取。这是何等自信,何等气概!
    然而,被世人称颂的大贤人韩荆州没有理睬李白。我们无从得知韩荆州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可以判断他是不欣赏李白的,这让后世许多人愤愤不平。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有趣,那个曾令无数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的韩荆州,最终名声不显,泯然众人,若不是李白留有诗词在世,早已湮没无闻。
    杜甫:最令人心酸的求职信
    公元745年,杜甫结束了自己在齐赵等地的漫游和放荡,满怀政治热情来到京城长安求仕,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求仕生涯却充满了辛酸。
    那一年,杜甫参加第一次制科考试时,正是玄宗皇帝经过近三十年执政后,走向骄奢和昏溃的时候,他声称天下已太平无事,自己可以安享清平,将制科考试交给了李林甫主持。
    李林甫是唐朝的大奸相之一,嫉贤妒能,口蜜腹剑。这次考试他竟然以“野无遗贤”为理由,没有录取一个人。杜甫参加了这次制科考试,也成为了李林甫弄权的牺牲品。没办法,“被落榜”的杜甫只好寄希望于干谒,辗转于豪门权贵之间。
    杜甫想到求助于前宰相张说之子张垍,并先后送上《赠翰林张四学士垍》《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两首干谒诗,以为自荐和恳求。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杜甫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在诗中,他既陈述了自己的才华和不幸,又为当政者歌功颂德,以求对方提携。从杜甫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已逐渐卸下了年轻时的轻狂和傲慢。但遗憾的是,奉上的诗词如石沉大海,未得到丝毫反馈。
    公元754年,迫于生计,穷困潦倒的杜甫接连写了数首干谒诗向朝中大臣诉苦求荐。这些诗都是用排律写成的,具有一定的格式:首先颂扬权贵们的功业;随后陈述自己的窘况,如“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之类的话语;最后说出投诗的本意,求权贵引荐,给自己一份工作,维持生活。
    
    杜甫在十年的求仕生活中尝尽了艰辛,虽然最后没有成就他的政治功名,但强化了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也赋予了他的诗歌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当然,杜甫在长安的十年间,除了部分与官场权贵交往的唱和诗和干谒诗,还有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为他的诗史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