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浅”与“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读书日”已经走到第22个年头了。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年的4月23日,全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鼓励人们接触有趣的书籍,领略思想的魅力,在审视阅读生活本身的时候,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新媒体时代的读书不断打开新的可能,同样也遭遇着不少的纠结与困惑。日前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和《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有关数据都显示,数字化阅读不但风头正盛,也必然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就算“恋旧”的读者再偏爱纸质阅读的质感与情怀,地铁里众人埋首于书籍和报刊的景象也很难再现了。在这种转变中,人们忧虑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字句在“运指如飞”的划屏间扫过,是否会让我们离“深阅读”越来越远,离阅读本身提升人文内涵的功能越来越远?
    其实,阅读的“深”与“浅”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意义的“大部头”经典,报纸和期刊就是“浅阅读”。和熟读3000多卷《二十四史》的专业学者相比,普通读者到书店买一本《百家讲坛》就是“浅阅读”。人们对阅读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和所处时代的技术水平、个人社会角色等息息相关,很难用“肤浅”和“浮躁”笼统定义,因为选择的动因和机会增加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立足在这样的数字化时代,让每个人的阅读保有一些提升深度、增加营养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和网络不一定是“深阅读”的终结地,也可以成为通向“深阅读”的窗口和桥梁,为大众接触到优秀作品开辟多种可能。无论是厚重的文学经典,还是鲜为人知的冷门佳作,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都能以独有的灵活和敏感,将作品的妙处呈献给阅读者。在《文艺报》微信公众号里的“微播报”栏目里,作家朗读自己的新作,各界人士分享他们在阅读中深受触动的段落,或播报时下文化新闻,短短几分钟时间,即可拉近读者与文学、与文化生活的距离,迅速传递着当下快节奏社会氛围中弥足珍贵的精神向往。
    当然,最是书香能致远。如此种种,能起到传播优秀作品和思想火光的作用,却不能替代传统阅读本身。要给自己找到能沉下心来的时间,适当地把手机放远一些,或时不时躲到一个不受网络打扰的僻静角落,沉浸在一本好书之中。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为自己筑一个避难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一定能带给你看得见的实惠,但或许它们能让人悄悄地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任何时代,阅读都是一个永远等候我们的选择。养成选择经典、回溯人类思想源泉、聚合与沉淀文化精华的阅读习惯,必会有助于我们开辟和抵达精神生活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