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文学鸡汤神话”可以休矣


    前一段时间,某网上书店的文学热卖区排行榜真的是“文学鸡汤”大行其道——排在第一的是一本讲宋词的“畅销书”,其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文字:“立于长江水岸,我试图抓住一片云彩、一缕清风,将它们放进行囊,我害怕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空手而归。”列于第二位的则是“浪漫唯美作品”《世间通透的女子》,谈的都是亦舒、邓丽君、三毛、夏梦、赵雅芝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既有“才华”、又见“气质”的所谓“瑰奇”女子。但此书有时“唯美”得不一定靠谱,比如书中说亦舒“是一个如兵器般凛冽的女子”,邓丽君有“千疮百孔的荒凉”云云,读者就不见得买账。《世界很忙,而你刚好愿意为我有空》列于第三,但也有了“五千万点击量”。惯于写“三宫六院的胸怀”和“株连九族的身世”的文青新作“青茫三部曲”自然榜上有名,而且已经销出了800万册。
    这些出版物的“审美”谱系与语风逻辑极为相似,无非主打所谓都市、美人、情感、名士、风情、处世、遗韵、普适、小资之类,有的东拼西凑些职场情场校园琐事,有的捡民国芝麻谷子,有的拾一些古人风雅牙慧,讲究的是通畅、甜俗、柔腻、“拽”、轻浅,题目无一例外是“从鸡汤里提炼出的鸡精”,封面一定要加一张作者的“写真硬照”。这些作品能被放在“文学”类里销售,是因为它们的作者和策划者大概自以为识文断字,既“文”又善“学”吧。这些东西被一厢情愿地注入了蒙蔽年轻人味觉的“味素”,洒上了被指认为“营养”的糖浆,裹包着优雅励志唯美的外衣,其实许多东西只能算是“阅读产品”,与真正的文学不大沾得上边。被冠以文学之名,无疑是因为这对提高码洋大有好处。因为书商清楚,文学意味着高雅,一高雅就比较好卖,至于是不是真高雅,不大重要。
    出版上甜腻、平白、浅俗之风的日盛一日,正好与影视剧“小鲜肉”和俗片“甜”剧之涌现撞了个满怀,这真是无独有偶。对所谓“文学鸡汤”等易食、即食、速食文化产品,就像对“小鲜肉”一样,我们不好一概武断否定。存在即合理,被喜欢,说明其中必有优势和优点。但这些东西大行其道,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的某种审美危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获得感、舒适度和享受性的追求日益增多,与之相应,在文艺欣赏方面,则是人们对感官上的愉悦、身心上的放松、头脑上的休息、情感上的慰籍等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还伴随着独立思考的搁置、理性参与的放弃,以及对所谓“唯美”、“可读”、“催泪”等的沉溺,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与忧虑的。
    借科技之力,文化复制更便利,文化服务随时随地可以实现,但同时,碎片化、浅白化、伺服式、随机式阅读接踵而至。当前在文化出版领域,一些陈腐浅俗滥情文字被裹以炫目的糖衣,伴随克隆复制、跟风抄袭的浪潮四处泛滥,在商业利益推动下吸引年轻读者的膜拜,这极大威胁着阅读文化生态。对出版市场上出现的劣质鸡汤正大幅度挤占优质图书生存空间这件事情的严峻性,我们有必要认识得更深一些,因为这可能比影视市场上的“小鲜肉”现象还要不得。文化之所以是文化,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在价值追求与品质品格上根本与“浅白、俗套、甜腻、伺服、造作”水火不相容。“文学鸡汤”败坏的是真正文学爱好者的审美品位。
    “文学鸡汤神话”诱使大小出版机构趋之若鹜,挤压纯文学生存与出版空间,无情腐蚀着大众特别是成长期读者的宝贵阅读经验。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要想读几本好的书籍,他就必须下定决心避开坏的书籍,因为生命是短暂的,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消除浅俗低智读品的影响,不追求启人心智的“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作品,民族精神品格的健康成长必然会受到威胁。
    “好的书籍”特别是文学经典并不是被一个标准定义的,但经典处理“人类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等重大问题,必以独特艺术技巧与风格洞穿生活的某些本质,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某些奥秘。经典如卡尔维诺所说,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给人带来发现的惊喜,或即使初读也好像让人感觉到是在重温。经典难以忘怀往往因为它们不仅没有裹糖衣,还对阅读者的智力构成挑战,不迎合且不能伺服。经典之作既丰富人的文化阅历、增强人的文化责任、促进人生使命感的养成,同样也调动人的理性和思想能力,有的还像柯勒律治曾说过的,“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读经典等于攀登一个个人类筑就的精神高峰,在攀登的过程中使精神、理想、思考力不断得到强健,这于民族进步才真正长久有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