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生活和它的虚构——《使用钝刀子的日常生活》创作谈


    
    李浩,1971年生于河北。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将军的部队》、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阅读颂,虚构颂》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现为河北省作协专业作家。
    《使用钝刀子的日常生活》这篇小说带有明显的虚构性质,它和我们任何已知的生活都不像。在一篇旧文中我曾谈到,虚构是古老的。文学的最初(尤其是小说的最初)具有强烈的虚构性质,无论是《山海经》《周书》《荷马史诗》及古希腊戏剧,虚构根深蒂固,其合理性不辨自明,不容置疑。然而,“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早已过去,那时自然和非自然,事实与想象,好像几个亲兄妹,在一个家庭里玩耍吃喝,长大成人。今天,它们发生着巨大的家庭内讧,这是连做梦也没想到的”(泰戈尔《历史小说》)。这一家庭内讧影响至深,以至于众多的作家不得不重新为虚构和幻想辩解,以至于对虚构的捍卫与强调变成了一个现代性话题。当然,虚构的魔法在现代性中也得到了更为崭新、丰富的保障,它进入到前台,具有了更为显要的位置感。小说,本身即是虚构的艺术,或者借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话说,小说,一直在“弄虚作假”。
    没错儿,小说一直在弄虚作假,但我们或许不能忽略他后面的话,略萨还说,通过弄虚作假,小说说出的是我们“一向遮遮掩掩的真情”,它的弄虚作假需要更真切、深入地导向真相,帮助我们理解和认知生活。接下来,略萨对写作者提出忠告:阅读小说就像观看一场演出,这场演出能不能让观众信服,身临其境,并相信“它是真的”,就依赖于写作者的个人才能和必要的真诚了,你得有能力完成好这个“弄虚作假”。
    事实上,这篇小说写下的是我曾经历的生活,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我的日子在纠结和纠缠中度过,那样的日子,就像是……就像是,每日,被用钝刀子割肉。我发现自己沉陷于一种情绪的旋涡中够不到稻草。那些周围人,那些……我在小说中以虚构的方式完成了对它的说出,尽管依旧“遮遮掩掩”。我,我们,尤其是一些底层机关里的边缘人物,我写下的也许是我和我们曾经历的或正经历的:你不断被塑造,你不断接近,却总是得不到他们的认同,那股“塑造”你的力量似乎也越来越强,同时它又排斥着你,不断冷冰冰地将你抛出……其他诸多因素也加重着你的不满甚至怨怼,它,还不能表现出来,只能伤及自己……在这一境遇中,喘息变得艰难。
    它又是平静的、日常的和旧的,缺乏大波澜,也不见“刀光剑影”,可见的是虚伪和掩盖,可见的是小小的钩心斗角,它多数时候还包裹着一份温情。它在,在着,纠缠和缠绕,剪不断理还乱,但同时又是微的、小的,消融在其他之中,你感受它,却无法确切地捕捉到它,并让它清晰呈现——我试图说出,在这里,虚构的必须性就显现出来了。我尝试,把我的感受寓言化,将它试着向“极端”处推进,将它放置在显微镜下。这一方式,我承认是从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得来的启发。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他不得不进入“极端境遇”,不得不面对之前他习焉不察的、忽略着的家人对他的“真正情感”……我希望我的写作也是如此,我希望我写下的奇异故事里包含着我对生活的真挚认知,它,也许就是你或者他同样经历着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