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创作谈:为少年儿童奉上绿色食粮


    
    我在大庆工作、生活了40年。按常理说,要想写写大庆,那也是手到拈来的事儿。可是,我只写了一些诗歌,写了一些短章,从未系统地写过这片炽热的土地,说起来心里总有一种歉疚感。
    即便如此,我也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抒写流逝的生活──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当下的少年儿童相比,我们的经历完全不同。而这些不同,会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因此,我就想选一个时间点,策划“油娃成长儿童小说系列”。那时候,我们的“温情疗愈儿童小说系列”创作已近尾声,创意下一个系列,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于是,这个想法逐渐成熟了。
    2017年盛夏,几位石油系统的作家来大庆,我作为大庆的文学朋友,理当热情款待,畅叙友情。席间谈到写作。朋友说,这几年,你老兄策划了几个儿童文学选题,反响不错。你能不能再策划一个,咱们一起写?
    我说,巧了。再过两年,也就是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我想推出“油娃成长儿童小说系列”,如果愿意的话,那就加入进来吧。
    选题报给出版社,很快就通过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到底写什么?我默默地望着窗外,看着楼下奔跑的孩子,看着家长细致入微的呵护,不免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个烧烤蚂蚱、坐着冰车、踢着毽子的童年;那个捡粪积肥、捉拿害虫、铲地除草的童年;那个大饼子就大葱、膝盖补丁摞补丁、过年才吃饺子的童年……
    而眼下呢?有多少孩子有过劳动体验?有几个孩子有过艰辛的经历?又有几个孩子有过探险的乐趣?
    那天,我去大庆东城区办事,听一个朋友说,他儿子27岁了,好不容易有了工作,仅仅干了两年就不干了,天天蹲在家里守着电脑玩游戏,一只手还不离手机,愁得他长吁短叹。
    所以,我应该写大庆油田第一所小学──王进喜创建的这所学校。于是,长篇儿童小说《土窝窝学校》这个书名,就这样确立了。因为,创建这所学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61年,那一年,大庆油田开发进入第二个年头,大批家属带着孩子,背包罗伞,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大庆──那个为了保密,被称为安达农垦总场的地方。
    到了地处北大荒的大庆,原以为能吃饱肚子了,可接下来便有了失落感。住地窨子,住牛棚,挤在老百姓家,吃野菜玉米面窝头,喝着像米汤的粥。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拿下大油田。
    孩子们呢,在草甸子上疯跑,打鸟儿,抓蚂蚱,挖野菜,捡鸟蛋,甚至到农户偷香瓜。一次,于荣冰带着赵松华去偷农家的鸡蛋,不料赵松华被狗咬了,幸亏遇到了跑井的王进喜。
    不久,王进喜带人,挖了一个五平方米的土窝窝,又垒了三对土墩子,搭上三块木板,一所学校就建成了。于是,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玩耍,一个个放飞了自己的理想──当舞蹈家、当钻工、当驾驶员……
    此时,一个问题出来了──当下的孩子,都有一个与那时的孩子不一样的童年。现在,孩子们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住的是什么?学习环境呢?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呀!
    可是,在精神层面呢?那时的孩子,有追求,有理想,有为国家做事情的意愿。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是不是缺了什么?那么,他们到底缺了什么?
    我觉得是魂,是民族魂!因此,我觉得,无论是教育工作者、家长,或者是作家,都有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为当下少年儿童奉上绿色食粮──假若,一个没有民族魂的一代,一旦成长起来,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我想,但凡是有责任心的人,都知道应该做点什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