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访谈 >

韩静慧:文学火炬照亮人生之路


    
    韩静慧在北京中青大厦接受记者的采访。本报记者 只恒文 摄
    韩静慧有一双会跳舞的手,这是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专访时,韩静慧和蔼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双手如同指挥家一样,随着讲述有节奏地舞动着。就是这双灵活纤细的双手,曾经在课堂的黑板上留下娟秀的粉笔字,后来又写出一部部动人的作品。
    把故事送给儿童
    作为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学生、从中国的学生到外国的学生,韩静慧都给讲过课,并且都有过深入的接触。这样的经历对韩静慧是相当宝贵的:给了她无尽的创作源泉,这也就造成了她本身作为作家的独特性:她写的以各个年龄段为主人公的作品都有,比如给小学低年级看的童话系列长篇作品有《笨女孩合子和小水人们》和《小河马卡拉》系列等;给小学高年级孩子写的作品更多,比如长篇《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等;给初高中孩子写的作品《一树幽兰花落尽》;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共读的长篇有《为谁活着》……同时,在韩静慧的小说中,总是有着对孩子教育的思考与反思,这与她从事教师职业也是密不可分的。
    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是从当一名人民教师开始的。当年韩静慧在一所小学执教,在教学中她发现每当上课铃声响起,学生的思绪常常还停留在课间活动的状态中,注意力无法回到课堂上,如果用强硬的方式拉回,效果反而不好,于是她就用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同学们注意了,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们一听有故事,小耳朵立刻支了起来,韩静慧的课前故事,一般都是她随口编出来的与授课内容有关联的故事,等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再自然过渡到正式的教科书学习内容。韩静慧说,用讲故事的方式,一来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二来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即使担任数学老师期间,相比于其他教师只讲数学题解法的授课方式,她也能想办法使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有趣一些,她会把每一个数学题都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以编故事或者游戏的形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教语文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她也总是设置一些故事情景,对学生进行各种语言训练和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除了事先设置好的内容外,很多都是临场发挥的,比如正在上课时,突然飞进来一只蜜蜂,或者走进来一个人,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者议论纷纷课堂纪律很乱的情况下,韩静慧会立刻找一些学生来描绘这只蜜蜂或者描绘一下这个人的形象,比如蜜蜂是怎样飞行的?翅膀是怎样的?这个人长相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说一句带有夸张或者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也是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蜜蜂或者来人的身上转移到语言描述能力的训练中。
    这样的授课方式,除了能让自己不断地临场发挥想故事、编故事外,有时学生们的精彩发言也在不断地激发着韩静慧的创造力,使她能够直接而又鲜活地了解到孩子们的所知所想,从而直接地转化为文字。比如她的《河马卡拉和他的一家》系列长篇中那些融入在小河马卡拉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的游戏很多都是韩静慧在课堂教学中临场发挥编出来让自己学生也玩过的各种语言类数学类游戏。
    教师的经历给了韩静慧无尽的创作源泉,也是她在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特有的优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状态已经了如指掌,它们都润物细无声地沁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不用特地去体验生活就能信手拈来。”韩静慧说。成为一名作家,是偶然,但也是必然。她最先接触的就是儿童,最先想到的也是儿童,那么下笔写出的故事也是送给儿童。
    带着使命与责任感创作
    在教学之余,韩静慧把自己在课堂给学生们随口讲的故事都写下来,开始向杂志社投稿。开始了边教书、边创作的生涯。她的多部长篇还被改编成电影公映。如长篇儿童文学小说《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出版后就被央视电影频道投资拍摄成电影《毡匠和他的女儿》。长篇小说《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更是获得了2017年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
    韩静慧创作的神秘女生三部曲,除了《外国来的小女生》还有《懒女泡泡》《不和女生斗气》,三本书的共同点就是语言幽默活泼,生动有趣,即使是写父子之间矛盾的小说《父子较量》,话题不轻松,却以非常幽默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很多读者都是在笑声中阅读完毕的。
    韩静慧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最起码语言要优美、顺畅、干净,如果一部作品的语言絮絮叨叨、生涩粗鄙,那最起码语言关都没有过。”她的亲子共读作品《为谁活着》,近日获得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颁发的“70年70部·优秀有声阅读文学作品”,《神秘女生》系列丛书也已经由喜马拉雅电台作为精品同步推出。
    创作精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韩静慧在写《为谁活着》时,3个月没有见任何人,只是每隔几天下楼去买一次吃的,写完最后一个字才扔下笔出去散步。“走在路上,猛一抬头发现满大街的玉兰花都盛开了,低头看看自己还穿着冬季厚厚的长款大衣,原来春天已经来了。”韩静慧说,那一刻她哭了,“我一个人穿行在夜晚的玉兰树之间,开始拷问自己,我到底在为谁活着?为什么活着?我写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韩静慧说,随着不断地对自己的扣问和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写作的意义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把愉快和轻松留给了读者,把沉重和问题留给了自己。比如她一直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原生家庭问题,她想让有这些情况的孩子看了自己写的书之后,能阳光快乐起来,更希望自己的书适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阅读。在《为谁活着》中,她没有孤立地写孩子,而是将主要笔墨转向了背后的原生家庭。虽然作品中的主角也是青春期的孩子,但孩子不再是唯一的主角,他背后的原生家庭成员开始站到了台前。韩静慧认为,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原生家庭,“有有问题的孩子,就有有问题的家长。不但孩子们需要心理的培养和快乐引导,家长更需要学会做家长,学会和孩子沟通”。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儿童,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童年,但韩静慧早期的作品在今天依旧受欢迎。韩静慧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都以小说的形式书写出来,这依旧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延伸。韩静慧认为,“无论岁月怎么流失,有一些属于童年的想象力和童年精神本质以及人性内在的东西都是相同的,都不会随时间而改变。”
    “一个作家,他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担当。作品要让人看了之后有所收获。不能仅仅是为了赚钱,或者是自我情绪的一个发泄。好的作品自身的美学力量就像是火炬,它能照亮人性,引导人类向美的方向前行。”韩静慧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