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趋势与规律


    当代俄罗斯文学,尤其是20—21世纪之交的文学,与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一样,正在经历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知道,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型,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催生出气象万千的白银时代。20—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同样是各种流派思潮云集,这是否也预示着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到来?为此,首都师范大学王宗琥教授近日邀请了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当代俄罗斯文学史和当代文学进程教研室两位学者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格鲁布科夫教授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著有《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分裂之后》等专著36部,克罗托娃女士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的新秀,她的新作《当代俄罗斯文学: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下面就是三位学者关于俄罗斯新时期文学的一席谈。
    新现代主义:最有价值的文学流派
    王宗琥:当代文学是个比较难谈的话题,因为叶赛宁说过,“面对面看不清脸,大东西需要拉开距离看”。但是无论如何,当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二位作为这方面的专家,请谈一下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规律。
    克罗托娃:从当今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三种主要的流派: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它起源于60—70年代之交,当时后现代主义是非常边缘的文学现象,很多作品没法公开发表。很难想象当时最著名的两部后现代主义作品——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1938—1990)的《莫斯科—佩图什基》(1969)和安德烈·西尼亚夫斯基(1925—1997)的《与普希金一起散步》(1975)居然能发表出来。八九十年代的后半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勃兴期,代表作家是弗拉基米尔·索罗金(1955— )和维克多·佩列文(1962— )。90年代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最主要最鲜亮的文学流派,其美学的一些原则被视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风尚。
    到了2000年,后现代主义开始式微,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
    格鲁布科夫:我认为,塔季扬娜·托尔斯泰娅(1951— )在2000年发表的小说《野猫精》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娅从内部摧毁了后现代主义原则,将其美学原则本身作为解构对象。
    克罗托娃:这类作品的出现表明后现代主义美学已经日薄西山。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就彻底退出文学了,它仍然留存于文学进程当中。即便是今天,后现代主义仍然有代表作家,比如索罗金和佩列文。但是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已经停止发展了。当今俄罗斯文学进程中最有价值的文学流派当属新现代主义。
    格鲁布科夫:我插一句,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新现代主义这一提法是克罗托娃女士的首创,她的专著就叫《当代俄罗斯文学: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目前这一提法已经成为概念。
    克罗托娃:那么,新现代主义文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呢?我们知道,俄罗斯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倾向诞生于19世纪末,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布留索夫(1873—1924)等作家创建了与现实主义相悖的现代主义世界观——大家知道,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其著名的文章《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其新流派》中将现实主义称为“僵死的实证主义”。现代主义者指的是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象征主义者、阿克梅主义者、未来主义者,还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家,如布尔加科夫(1891—1940)、扎米亚京(1884—1937)、普拉东诺夫(1899—1951)、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皮利尼亚克(1894—1938)。他们的作品的确表现了艺术思维的新原则。那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二者思维有何不同?
    按照现实主义艺术思维的原则,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现实主义作家感兴趣的首先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层面,这一点正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托尔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屠格涅夫(1818—1883)、冈察洛夫(1812—1891)等作家)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的特征。而现代主义思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关注的是超越时空的存在层面。如果说现实主义者思考的是社会问题,那么现代主义者思考的则是永恒的问题,例如人与上帝的问题、信仰与虚无的问题、创作问题和爱情主题。当然还有道德问题——善与恶的问题,这些都和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无关。现代主义意识关心的是对某些人类存在的总体原则的探寻和思考,所以这一原则也被称为“普遍化原则”。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人的自身、人的本质,而不是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当然,这不是说它不关注具体的历史或社会层面,只不过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超越时空的、存在的意义。我们看到,像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奥列沙(1899—1960)、扎米亚京等作家都是这么思考和创作的。
    普遍化的原则在20—21世纪之交的新现代主义文学中也占据了首要位置。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都使用这一原则来思考现实。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聚焦于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那么新现代主义者则深入到存在和本体的层面,关注那些对人类永远重要的问题。那么,哪些人最有资格被称为新现代主义作家呢?他们是叶甫盖尼·沃达拉兹金(当代俄罗斯文学中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1964— )、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新现代主义艺术思维的原则在他最近10年的创作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表现,1963— )、米哈伊尔·希什金(1961— ),以及米哈伊尔·格鲁布科夫(1960— )。格鲁布科夫在俄罗斯和中国是以莫斯科大学教授、著名文学研究家被知晓的,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作家,是长篇小说《米乌斯卡娅广场》(2007)的作者。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典型的新现代主义小说。
    格鲁布科夫:现在我成了一条鱼,而克罗托娃女士则是鱼类学家。
    克罗托娃:我们以沃达拉兹金的长篇小说《拉夫尔》(2012)为例,来说明新现代主义的艺术原则是如何体现的。作家在小说中融入了不同时代(中世纪和现代)的现实,他要证明,人并不是那么强烈地依赖历史或社会环境,而且它们也并不能决定人的个性,所以不应在历史或社会环境里去寻找关于个性构成、人的命运以及存在的意义的答案。《拉夫尔》的主人公——阿尔谢尼亚和乌斯季娜生活在15世纪的古罗斯,但是当代世界的现实却突然闯入了中世纪的现实当中。例如他们在林中漫步的时候,在陈年腐败的树叶底下找到了一个塑料瓶子。沃达拉兹金运用了有意混杂不同时代现实的艺术手法,目的就是要让小说中的事件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他试图证明,人的个性几百年来很少改变。人的本质一如既往,无论是住小木屋还是高楼大厦,穿长袍还是西装,在桦树皮上写字还是用电脑打字。可见新现实主义者关心的不是社会层面,而是本体的、人类本质的层面。
    存在的层面高于具体历史层面,是新现代主义作家共同的创作原则。例如《米乌斯卡娅广场》写了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20世纪30年代初、悲剧性的1937年和20世纪50年代初。作者对每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都作了具体的分析,对历史和社会状况都作了详尽的考察。但是小说的主要基调是新现代主义的:对格鲁布科夫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普遍的、存在层面的问题,首先是作为人的灵魂和历史发展动力的善恶问题。作家想要思考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刻道德根基,他想知道,恶在人的意识和历史发展中是如何起作用的。这种思考历史的方法就是新现代主义的方法。瓦尔拉莫夫的《臆想之狼》(2014)也展现了新现代主义原则。
    格鲁布科夫:小说标题的形象,绝对是新现代主义的。“臆想之狼”——这个词组来自东正教的祷告语,用于圣餐之前。这一形象象征着隐藏在人意识中的恶的力量,它常常摧毁个体,有时甚至控制历史进程。当然,对瓦尔拉莫夫来说,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历史,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