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汉语史上开闭音节中元音演变速度差异的原因——感知实验的视角


    摘要:开音节中的元音演变速度比闭音节的快,这不仅仅是汉语及其方言中的普遍现象,在亲属语言中也有过类似音变,这个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研究涉及原因。文章从感知的角度提出假设:开闭音节中的元音的演变速度不同可能是由于听者对其的感知类型不同。本研究利用合成音,采用范畴性知觉的经典研究范式探讨了听者对开音节和闭音节中元音的感知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听者对元音的感知方式不是固定的,有时候是范畴性的,有时候是非范畴性的。2)听者对开闭音节中元音的感知方式是不同的,对开音节中元音的感知是理想的连续感知,对闭音节中元音的感知是范畴感知。3)同样是闭音节,听者感知鼻音韵尾前的元音的方式是理想的范畴感知,而塞音韵尾前的元音的感知模式介于连续感知与范畴感知之间,一般称为类范畴感知模式。以上结论还有探讨余地,但已经很好地解释了汉语语音史上阴、阳、入声韵字中的元音的演变速度呈现差异的原因。
    【作者】王轶之[1] 张梦翰[2] 潘悟云[3]
    【作者单位】[1]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2]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上海师范大学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期刊】《中国语文》 2018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关 键 词】开闭音节 元音演变 感知实验
    【基金项目】2005年-2009年期间,上海师范大学汉语音韵学课上潘悟云教授反复提到汉语史中的一个现象:开音节元音的变化速度比闭音节的元音快,认为音变原因可能是由不同的感知类型造成,前者是连续感知,后者是范畴感知.2009年-2010年期间,王轶之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作学术交流,在伯克莱分校的语音实验室,得到了J.Ohala,Keith Johnson等教授的指导与帮助,回国后,与潘悟云教授反复多次讨论,终成文.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关系字研究”(13&ZD132)的资助.笔者谨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另非常感谢审稿专家给出的中肯而详细的意见.文中尚存谬误之处,概由笔者承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