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拼搏精神 展现力量之美——新中国体育题材美术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24/12/02 10:12:04 人民日报 齐喆 参加讨论
千钧一箭(雕塑) 朱 成 决战之前(中国画) 徐启雄 走向世界(雕塑) 田金铎 中国体育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迅速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题材美术创作则担起彰显国家精神面貌、记录体育事业发展、激发全民健身热情的重任。 体育和美术有着天然联系,二者都在挖掘人类自身之美。体育是人类不断突破身体极限、挑战自我的运动;体育题材美术创作,则可以传播体育精神,弘扬“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运动中的力与美、技与艺、勇敢与智慧等,让大众获得精神与美的享受。 历史突破 金色记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全面展开。1952年6月,党中央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同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领导全国体育工作。此时,登山运动逐渐起步。1957年,靳尚谊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就表现了中苏混合爬山队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山的情景。这幅作品,虽然在人物组织和塑造上略显青涩,但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让作品呈现出勃勃生机。 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新中国从此结束了没有世界性体育比赛冠军的历史。这场改写中国体育史的胜利轰动全国。1961年,世乒赛首次在中国举行,容国团与队友共同摘得男子团体赛世界冠军。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励了无数国人,其中也包括许多美术工作者。因此,这一阶段涌现出一批表现乒乓健儿精神面貌的美术作品。其中,刘秉礼创作的宣传画《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让人印象深刻。作品名称取自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的同名文章。作者以特写镜头刻画了一名健康阳光的女运动员在国际体坛上获奖的场景。当时的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孙梅英在1965年第五期《美术》上发表文章,认为这幅宣传画能够表达运动员的心声和愿望,“感到亲切,受到鼓舞”。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用汗水和拼搏向世人展现了她们“绝不抛弃,决不放弃”的精神。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女排精神”出现在多个画种中。徐启雄中国画《决战之前》描绘了女排姑娘上场前围作一圈击掌加油的场景,人物造型质朴,构图组织别致,温暖的红色调烘托出昂扬向上的气氛。李慕白与金雪尘合作的年画《女排夺魁》,则刻画了一位手捧奖杯和排球、胸前佩戴金牌、站在国旗下的女排姑娘,在鲜花的簇拥中,她绽放出胜利者的微笑。朱达诚雕塑《热泪》则另辟蹊径,表现了女排姑娘艰难拿下关键一分后,在场上围成一圈,蹦跳着、叫喊着,流下热泪的激动瞬间,作品真实生动、感人至深。美术工作者们用自己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传递“女排精神”,突破时空,凝固历史,为新中国体育题材美术留下了闪烁着金色光芒的记忆。 辉煌全景 雕塑崛起 1985年,“首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此后,中国体育美展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以体育为创作题材的美术展览,每四年举办一次,基本和四年一届的全国运动会同步举行。至2017年,该展览已连续举办9届,充分展示出体育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的特征。展览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不仅表现竞技体育之美,更关注全民健身之美,数十件获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收藏并陈列于瑞士洛桑总部,成为中国美术对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自中国体育美展举办以来,雕塑作品就有着突出表现。首届中国体育美展上,两件特等奖作品均为雕塑。其一是田金铎《走向世界》,该作简约概括地表现了一位女竞走运动员冲刺的场面。作者准确捕捉住运动员出脚刹那的动态,塑造出竞走运动员特有的体态节奏,使作品成为新中国体育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另一件是朱成的《千钧一箭》,作品将运动员的身体概括成一支引弓待发的箭,以满弓、头部和手臂构成极简的射箭现场,真实之弓与意象之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构思新颖,引人回味。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登山队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首次实现从南北两侧会师地球之巅并双跨越。基于这一事件,黎明创作雕塑《崛起》并斩获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特等奖。作品构图凸显“山”的概念,三个人物并列组成“山”形,队员双腿之间的空隙也呈“山”形,展现出金字塔式的稳定感,表现了队员山一样的体魄和山一般的意志。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中获特等奖的依然是两件雕塑作品——李象群《永恒的运转》与石向东《最后的防线》。《永恒的运转》选取铁饼运动员扭转身体,即将抛出铁饼的瞬间,手法简约,语言独特,蕴含着一丝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展现出作者力图变革传统的创新理念。这些获奖雕塑家在此后的创作生涯中依然热衷于体育题材,如石向东有《走向奥林匹克》、李象群有《接力者》、黎明有《圣火》《人墙》等,这些作品均曾斩获大奖。 雕塑作品在体育题材美术创作中异军突起,是因为雕塑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模仿与再现运动员的动作与姿态,而是将自身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进行提炼、转换并融入作品,创造了融物质和精神为一体的美的形式。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描绘体育运动本身和运动员的肢体语言,更表达出人类对和谐、平衡、秩序、节奏以及自由境界的追求。 奥运梦想 设计助航 2008年8月8日晚8时,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在国家体育场点燃。 对中国美术而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但是美术工作者零距离感受奥运精神的机会,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提升中国整体设计水平的契机。为在北京奥运会整体视觉设计中,将中国元素与现代奥林匹克理念完美融合,设计师们积极思考如何挖掘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设计中不可取代的价值。从奥运建筑“鸟巢”“水立方”到开闭幕式视觉设计,从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到吉祥物“福娃”,从“祥云”火炬到“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视觉设计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设计,成功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直观传递出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2022年,冬奥会将在中国举办。本届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设计,延续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以汉字为设计源泉的思路,汲取中国书法与剪纸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意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整体面貌更加时尚动感,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新形象、新梦想。 在一次次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中,中国设计师越来越自信、灵活地运用极具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彰显当代中国的宏大气魄和开阔胸襟,向世界展示了日益强盛的大国风采。 70年,新中国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发展、奋力向前。70年,新中国体育题材美术创作群星璀璨、光耀长空。美术工作者以澎湃激情,突破时空局限,将体育运动的瞬间化为生动艺术形象,以凝固的永恒,为新中国体育留下经典之作和历史记忆,让更多的人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使每一位观者都得到美的熏陶,为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而感奋。 (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