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物市场的骗局》赏析


    《文物市场的骗局》——赏析篇
    每年六月,是艺术市场的躁动时节,各大拍卖公司揭开了又一年的交易序幕,激动人心的有那些拍出天价的文物,和那些赚得暴利的藏家。文物在这个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地方,不能不说它的“财富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文物被市场接纳。为了获得巨额收益,文物交易自然产生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骗局。
    曾智泉先生所著《文物市场的骗局》,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文物的另一个维度。同样,给我们揭开了文物交易骗局的面纱。文物有新老之说,历朝历代都有对前朝文物的模仿复制,其艺术造诣有甚者更是超过了前朝。而故意模仿前朝文物来坑蒙拐骗,更是自古有之。曾先生梳理了一系列的骗局手法,让我们从假中求真。
    2015年,新的文物法得到了修订,《文物拍卖》中已经将禁止外商开办文物拍卖公司,修订为允许其参与拍卖活动。国家在逐步使市场放活,而市场产生的负面问题却需要消费者来承担。在古玩界有一句话“玩古玩不要怕交学费”,这反映了上当受骗的无奈,更反映了这种骗局的常态化。更有人认为“谁交的学费多,谁学会的就多。”《文物市场的骗局》不知其对藏友的收益有多大,只知其对文物市场的净化和藏友防骗来讲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曾智泉先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授业于周晓陆教授。现就职于西安美术学院,在文物圈子磨砺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其学者的风范,给我们讲述的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他给我们阐述了每一件文物的艺术之美。认识骗局手法是表面,当真正能了解到文物的美,与文物产生交流,才是防骗的根本。曾智泉先生从某一个简单的象征符号入手,把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求文物之真,才能防交易之伪。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这是一本构架文物和市场桥梁的书,在文物界有一种现象。文物研究者更喜好于在知识中遨游,不关心市场如何,更是认为市场与文物研究没有关系。这种观点造成的影响是,文物市场上真正做研究的专家特别少,更多的是一些江湖术士。任你文物市场怎样风生水起,专家学者只爱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去领略文化的奥秘。我认为,这本书恰恰是曾智泉教授,从自己的研究之中走出来,去认识市场,去把市场作为研究的一个方向。这一独特性,成就了曾先生。十年磨一剑,今天就是它出鞘之时。
    为了完成《文物市场的骗局》一书,曾智泉教授带领自己的学生亲赴市场一线,收集一手的素材,更是掏出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一些有价值的文物。他想通过言传身教,来启迪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去努力沟通文物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曾先生深入货源地,打入骗局内部是常有的事情,风餐露宿在田野之中。正是这一些付出,成就了这本《文物市场的骗局》。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有考察,都不是曾先生主观臆造的。
    《盗墓笔记》最近特别火,在近十年间各种盗墓类的小说、电影、广播剧在市民中间风靡,从而使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文物,当然,也促成了更多的骗局。《文物市场的骗局》在这一刻出版,更是对文物市场恶习的一种矫正。
    盗墓电影悬疑,不如真实的骗局悬疑。在巨额利润之下,造假者都会充当各种角色,制造各种场合,营造各种江湖。如果以电影为蓝本,指导自己的收藏,那真可是中了骗子的圈套。深入此书,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会看到社会显贵的黑暗面,也会读到黑道大哥的无奈。文物在市场中间,已经成了一种媒介。
    曾智泉先生在文章开篇介绍了文物市场的组成部分“文物走私”“文物商贩”“文物地摊”“文物拍卖”“文物捐赠”。作者详尽地介绍了每一项交易的实质,和其骗局的惯用把戏,从研究者的角度,深入文物本身,去解读它的前世今生。
    最吸引读者的莫过于“如何检漏”。曾先生通过几十载的资料收集,整理出了在当下市场上捡漏的几种主要方式,满足了各位藏友的真实需求。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杀客”等骗局部分,作者生情并茂地给我们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骗局场景,其魅力远远超越了我们思维所能概括出的逻辑。
    著作附图,由作者亲自拍照收集,全部来自民间。这一系列藏品,揭开了民间收藏的一丝面纱,让民间收藏暴露在读者的面前。
    “宝贝在民间”可不是一句空话,民间的宝贝能否到你的手中,就看在市场的博弈中间,谁能知己知彼了。(荆海洋 鉴赏家、画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