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描绘新时代乡村画卷——读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02 文艺报 张金尧 参加讨论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写出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60年过去,行进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农村同样发生着深刻的社会革命:一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思考“乡土中国的解体,究竟是不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这一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进程中,“乡村第一书记”成了这个新时代值得文艺家们观照、史学家们记录的新角色。忽培元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就是为这一特殊群体树碑立传的精品力作。 相较于《创业史》,《乡村第一书记》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同样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的尖锐性。在当下中国乡村,一方面,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为温饱生计辛勤劳作的农民要融入现代文明绝非易事,正如《乡村第一书记》的上牛湾村:“乡村生活这一首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乐曲,就像平原上一条流淌的小溪,没有交响很少变奏。”另一方面,世界现代文明在“第三次浪潮”中已经荡涤了近现代的工业文明,正如《乡村第一书记》中所涉及的中国历史轨道边已经轰然涌现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绿色生态观”等时代景观。这“一静一动”就体现出农村现时代变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没有中国农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复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容不得半步迟疑。 相较于《创业史》,《乡村第一书记》具体的“创业”舞台更为广阔。主人公“乡村第一书记”白朗们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小说中“创业”的艰巨性体现在创业工种的多样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等。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中关于金鑫集团、东牛公司等新三板上市公司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关于农村举办集体婚礼等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开发药枕、保健围脖、艾草理疗、黄金蜂蜜等产品,构成了网络时代与农耕时代文明交织的时代画卷。小说中时代生活的丰富性,反映了作者忽培元驾驭宏阔时代的复杂社会题材的高超把控力。 相较于《创业史》,《乡村第一书记》的创作手法更为丰富。小说中既有通过“微信”来反映的“乡村第一书记”的生活纪实(如记录湖南因公殉职的乡村第一书记王莉等),又有对“填表填死人”的扶贫达人赵志远的“不必是曾有的实事 ,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的虚构,还增加了蔡金凤这一给第一书记白朗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当然也是给《乡村第一书记》带来时代生活“立体感”的年轻女性。她有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那种洁净感,恐怕也是作者对没有贫穷的美好生活的隐喻表达吧。 《创业史》中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是一种幸福,而《乡村第一书记》中对幸福感的追求更有时代的丰富性,例如,同时也是画家的忽培元先生在小说“尾声”这样写道:“昨晚一场透雨,点缀其间的小片平地上玫瑰、艾草、薰衣草和各种名贵中药材,上足了沼渣有机肥料,全都争奇斗艳疯长起来。一阵阵湿润的清风,从水库广阔的湖面上飘飞起来,悄然潜入丛林田园,把缕缕奇妙的香气送到掩映其中的山林村庄,飘入白墙蓝瓦挑檐的新型农舍,展现出人间天堂般的诗情画意”。可见,这恐怕是作者对农村进行扶贫攻坚胜利后的憧憬,也是体现作者幸福观的生动图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俯视翱翔”。通观忽培元先生的诗文书画,我们能够看到犹如小鸟一样在生活之树上跳跃鸣叫的散文随笔,如《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也有如雄鹰一样磅礴在美的天域里的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小说《苍生三部曲》等。忽培元先生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后又到国务院研究室、参事室工作的多产作家,他牢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底有乾坤。”无论是《土炕情话》《秦柏风骨》,还是《延安记忆》《难忘的历程》,无不是作者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弘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在网络时代,在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中,我们再也不能阅读那些“咀嚼身边的小悲欢,并把这小悲欢当大世界”的作品了。在我们可以自豪示人的书架上,应该有忽培元先生高扬理想风帆鼓舞时代精神的《乡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