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老故事》:写给孩子的中国记忆


    
    童年听到和读到的故事,将决定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只读引进的图画书是不够的,聆听和阅读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会让他们获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创造力,和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从而在未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真正实现彼此认同,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
    用“老故事”叩响传统文化的大门
    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过很多老故事: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田螺姑娘、牛郎织女、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在一个个有着繁星或者月亮的夜晚,这些故事和妈妈的轻语、奶奶的童谣一起陪伴我们走过温暖的童年。
    这些年,由于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努力,大批优秀的国外绘本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国内,中国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一样,都能看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当王子与公主、巫婆与精灵从小就深入孩子们的心灵的时候,又有多少孩子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这么多经典的中国老故事呢?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的孩子未来是一定要走向世界的,但在走向世界之前先要有中国的根基。只有植根中国,才能盛开国际。孩子最开始接触到的东西,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种子,而中国老故事就是他们永久的记忆、深埋的种子,是他们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密码。
    著名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认为,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包含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文学作品的“老故事”是重要的资源。“老故事”这样的民间文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在思想内容方面,“老故事”这样的民间故事触及并解决着儿童成长的深层心理问题。比如,《范丹问佛》这个故事,生活贫困的范丹,去西天找佛祖问怎样才能获得好生活,一路上遇到了员外、土地公公、乌龟,他们都让范丹帮他们问能使女儿开口说话、升迁、成龙的办法。范丹一一答应了。可他走到西天,当值的罗汉却告诉他,佛祖说,替人家问事,自己就不能问事;自己问事,就不能替人家问事。这显然对范丹是一个考验。儿童读者读到这里,也会难于选择。范丹最后选择了遵守诺言,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帮他人问事。由于经受住了佛祖的这个考验,范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九色鹿》这个故事中,九色鹿救落水人不为报答,可是面对诱惑,落水人却忘恩负义,最后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故事,体现了民间文学处理善恶的方式:黑白分明。这种黑白分明的善恶冲突的故事,使儿童内心中的善恶冲突得以确认,并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在艺术形式,特别是语言形式上,“老故事”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比如民间文学的口语讲述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语言发展,与作家文学和书面语文学形成了互补的作用。
    文学与科学不同。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新的取代旧的,但是文学则不是这样。文学有变化,但往往不是否定和取代。《诗经》的艺术光泽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洗去,同样,古老的民间故事也会历久弥新,在儿童的阅读中,在儿童的精神成长,显示出其不“老”的价值。
    打造最适合儿童的民间故事读本
    《中国老故事》 由长年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与儿童母语教育研究的亲近母语团队编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于4月上市。全书共分12册,每册15-20个故事,将世代口耳相传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结合当代中国儿童母语阅读的新进展与新需求进行采集改写,致力于打造最适合儿童的民间故事读本。
    中国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出原汁原味又最适合儿童的老故事,这可让编者费尽了心思。为了挑选最适合的版本,我们的民间文学专业研究员跑遍了各个图书馆,对比了各种版本,与来自教学一线的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一起, 在近万篇民间故事中精选出最适合6-12岁儿童的近200篇民间故事文本。从儿童阅读需求出发,注重民间韵味,对情节、语言进行适当改写,内容兼具经典性、儿童性、口语性三大特点。这些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无论情节还是语言,甚至每一篇的字数,都充分适合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
    中国著名儿童插画家徐开云先生领衔,集合国内优秀儿童插画家高晴、麻三斤、赵晓宇等,协同规划与个性化创作相辅相成,最终磨合出一套精美的绘本型故事书,使其成为得以重生的、适合当代儿童的鲜活的中国老故事新版本。
    而且编者在编创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内容的“现代”性转化。在《中国老故事》里的《李寄斩蛇》就作了“现代”转化这一处理。《李寄斩蛇》取自《搜神记》里的《李寄》。在《李寄》有这样一段话:“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李寄所说之言,表现出的是“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但在“老故事”里,李寄已经没有 “男尊女卑”这种封建思想。故事出现的是,“别看李寄是个女孩,父亲却一直疼爱她”这样的文字。
    老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既古老又年轻,既是历史又是未来。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需以时代为坐标,对其进行现代转化,才可能把真正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根植于中国大地的老故事历经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思想,是宝贵而独特的精神粮食。这些美丽的故事温暖和滋润着代代中国人,将生养自己土地上的文化、习俗、信仰根植于心,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归宿,也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精神陪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