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遭遇银幕上的“马克思”(2)


    该片紧紧扣合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的演进。电影的名字“青年马克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年龄,确实是30岁左右的马克思,二是理论上的“青年”。19世纪40年代确实也是马克思摆脱青年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从对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的研究转变为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关键时段。在这种思想上从青年到成熟的过程中,恩格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844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偶遇,电影用大量的细节展现了两位青年人从误解到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的过程。一开始是单人对切镜头,后来是双人中景镜头,代表两个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一改对恩格斯作为资本家儿子的偏见,恩格斯也建议马克思多读一些英国经济学家的书,两人一起在街上逃离巴黎警察的身份检查,并在酒吧里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思想,像很多青春期的、关心政治和社会的青年人一样一醉方休。马克思认识到“哲学家们总是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的结论,两个人约好一起对当时占据德国哲学主流的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唯心主义进行“批判的批判”。在这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随后,电影进入高潮阶段,恩格斯的妻子将马克思、恩格斯介绍给“正义者同盟”,刚刚30岁的马克思和不到30岁的恩格斯完成了影响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共产主义宣言》。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场马克思与同时代理论家的政治辩论。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刚加入“正义者同盟”时对资深工人领袖魏特林的批评。魏特琳主张用“仁慈”、“博爱”和“人人皆兄弟”的观点来改善工人的境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强调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并提议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这些政治辩论无疑增加了这部人物传记片的思想含量。
    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示范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领导人民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青年马克思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