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地理教学变革的“方向标”


    地理教学变革的“方向标”
    ——读《转型的地理课堂》
    
    张亚丽 绘
    阅读,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自中国教育报推出“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评选活动以来,每年,我都关注这100本好书,也买了其中的大多数。只是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总是因缺失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书籍入选而遗憾。这正说明地理教学改革的实践还有待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成果还不够突出。我以为,在课程改革已迈进“立德树人”的深水区之际,广大地理教师亟需一个引领前行的“方向标”。此时,《转型的地理课堂》一书的出版,为我国的地理教育树立了一个这样的“方向标”,令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人类文化的铺陈犹如浩瀚深邃的海洋,而起着文化传承的书籍则犹如汪洋大海中五彩斑斓的贝壳。于我而言,读书就如海边拾贝,幸运时会捡到爱不释手的珍贝,更多时候捡起的“书贝”总显粗陋,未及细观便被弃下,还常为此心生愧疚。前些日子,偶得赵才欣等老师创作的《转型的地理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与教》(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翻看目录与后记,就被深深吸引。人生有幸,又拾到了一颗熠熠生辉的“书贝”,它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唤我细读慢品。
    为人师者,可能都会或深或浅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教?”其答案自然莫衷一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与地理教育界的伙伴们也常探讨“为什么教地理?”“教什么样的地理?”“怎样教地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由此而生的争执,无非是理想派与现实派的各抒己见。我倒是比较中庸,坚持在理想与现实间行走,既不忘在地理课堂上涂抹一些美好色彩,也不忘坚守成绩至上的原则,所以常感“戴着镣铐跳舞”的苦与累。直至2010年春季,我带领扬州市地理名师工作室成员观摩上海市“双名工程”第三期地理名师基地论坛活动,突然受到了“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启示。因为论坛活动的内容非常丰盈但又异常愉快,无论是年轻的学员还是指导专家,都很享受自己成长的历程,苦、累二字似乎抛在九霄云外。由于论坛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举行,时任上海市教研室副主任的赵才欣老师风趣地称之为“南洋论剑”,还提出了“剑气合一”的教师发展观。
    在《转型的地理课堂》一书中,赵才欣老师系统地阐述了“剑气合一”的教师发展理论。他指出:“教师的境界和课堂的品位是一种正相关。”“地理教师需要成为‘剑气合一’‘外剑内气’的合格新教师。”“‘气’是指内化的育人思想,‘剑’是指掌握的教学技术。‘气、剑’兼具,地理教学就有其合乎‘气’道而富有‘剑’变的科学与艺术的魅力。”概括起来说,“地理课堂要回归育人的本质”。全书用大量的篇幅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地理课堂的图景:翻转的常态课堂、创新的实验课堂、鲜活的校园课堂、无界的“云课堂”、多样的博物馆课堂、精致的园林课堂以及真实的野外课堂。由此看,作者已经重新定义了地理课堂的内涵与外延,这不就是给未来地理教学指明方向吗?也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什么教地理?”“教什么样的地理?”“怎样教地理?”的难题。
    品读《转型的地理课堂》期间,“转型”这个词总是在眼前浮现。我想作者是否将地理课堂放置于时代转型的背景与地理学功能转型的背景下进行检验后而发出“课堂转型”的召唤呢?
    国学大师钱穆有句名言:“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这本书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因为作者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并详细阐述了课堂转型的学科文化背景、社会与知识背景、课程演变背景以及课堂转型的基本要义。19世纪中叶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之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放在当下看,“最好”与“最坏”都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迅猛。据统计,现今《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相当于18世纪的人一生的资讯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它不只是一个技术路径,而是一个时代特征。互联网支持下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例如,在今年3月份,一场以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机围棋大战,最终以谷歌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冠军而告终,被戏称为“新新人类”的90后、00后的孩子们为此欢欣雀跃。既然“新新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已经改变,我们的课堂又怎能不变?所以,作者以“无界的‘云课堂’——迎接数字化时代”来迎接这一挑战,是极有前瞻性的转换。如此看,《转型的地理课堂》正将地理教学带进一个新时代。
    再从21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前景看,随着地理学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的加强,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从赤道到两极,几乎遍布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物种灭绝,不再是局部地区和某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是超出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成为一个全人类所面临着的全球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地图、遥感、定位、信息、网络、可视化等技术有机结合的地理信息科学正在改变和改造着地理学。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原料的配置、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国家,区域之间、地区之间的联系性越来越强。所以,地理学已经在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自然区划、环境和灾害评估与管理方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因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才有足够多的底气成为地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面对未来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地理课堂必须突破教室的物理空间,突破应试的藩篱,遵循知行合一的思想,重塑新模式。但囿于传统思维的束缚,我们又会为地理教学如何转型而困惑,而本书恰逢其时,给迷惑者以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细读这本书后,我突然悟出一个答案,为人师者应该“为什么而教”?那就是“为未知而教”。(作者:朱雪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18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