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非虚构文本《守梦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56 未知 刘忠 参加讨论
用诗意的文字为“守梦人”执灯——评非虚构文本《守梦人》 时下,“让梦想照进现实”已经成为国人的一句流行语,为梦想而奋斗引领人们在物质主义道路上奔走、竞赛,权力大小、财富多寡无形中充当了衡估梦想实现程度的标尺,“不忘初心”几成一种奢侈。这个时候,用诗意笔触回视过去、守望曾经的美好就显得尤为珍贵。不仅彰显梦想的绚烂、人性的光辉,也补足时间维度的“过去”一环,让梦想穿越岁月的河流不断前行。苏沧桑的非虚构文本《守梦人》书写的就是这样一群追求梦想、守望梦想的人。“守梦人”不仅是贯穿文集的一条主线,也是我们身边普通人的一种代称。 《守梦人》分“他们的故事”“它和他们的故事”“我和他们的故事”三个部分,讲述了30个人的人生片段,呈现“梦想”的执着与坚守。在萦绕着艾草气息的针灸师、涂着橙色指甲油的安全监督员、为逝者整容的入殓师、机场打鸟人、荣军医院护理工、器官捐献协调员、家政工人、黄鱼车夫等人身上,我们感受到“梦想”强大的驱动力和感染力,其热度足以温暖荒寒的人心,融化冷硬的现实。应当说,这样一组人物形象契合了“中国梦”时代主题,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相比,《守梦人》更加注重对真实的承诺,社会调查和细节描写的丰富增强了认知的穿透性,不仅写出了“梦想”的美好与力量,而且凸显了“守梦”的艰难与不易。苏沧桑说:“我坚信万物有灵,当我仰望苍穹,心心念念着那些真的、善的、美的、好的,它们一定也愿意靠我更近些。”但现实却未尽如人意,理当主动传承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在消费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挤压下日益边缘化,沦为需要“守护的梦想”。事实上,医治、矫正现代“单向度的人”的最好药方就是人性的复归和审美的烛照。于此,我认为,《守梦人》是一曲唱给健康、优美、自然人性的歌谣,是一组有着现实介入精神的群体雕像,饱含人文关怀,散发着生命的热度。 近几年,“非虚构”成为文坛的热词,与之伴行的是“个体独立性”“主体感悟”“社会力量”等评论术语。其实,“真实”永远是文学不可或缺的要素。《守梦人》创作历时两年有余,采访调查众多对象,30个人物,30篇文章,看似断续,实则相连,现场感十足。 表现方式上,《守梦人》有三个特点:一、每篇文章前面都有一个类同于“人物简介”的场景,或独白或对话,或虚拟或现实。它们的作用不仅在于烘托、渲染、设境、引入,还在于和人物的成长轨迹、性格品质等构成互文,强化非虚构文本的文学性。二、梦想与现实、作家、人物、文本构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场域”,相互之间进行对话和重构,凸显人性的温暖、生命的美好。三、“他们的故事”“它与他们的故事”“我与他们的故事”三个部分涵盖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多个维度,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设一条桥梁,让思想、情感、精神的升华更为畅达,沉静中透着激情,清丽中蕴含力量。阅读《地铁检修工小芹:夜半歌声》《机场打鸟队队员:麻雀》《器官捐献协调员曹燕燕:执灯人》《作家老叶》等文章,扑面而来的是对人生价值的珍视和对梦想的坚守。当然,透过文字,也能读出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层面的纠结、迷茫、疼痛与无奈。正如作者在《守梦人》“前言”中说的那样,当你细读文集,“你会不会听见,一些生命与另一些生命相遇、相知、相惜时发出的叮咚脆响,如一朵桂花与另一朵桂花在一盅酒里的相遇,如我们常在梦里与梦想相拥而泣……”苏沧桑的文字依然诗意典雅,内生力量却愈加强大,作品的思想性达到了新的高度。真实就是力量,有梦想就有未来,期待人们能够“以梦为翅,为依稀的往事,为遥不可及的远方,为未至而我们终将抵达的明天”,拥有并实现梦想。(刘忠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读《洛阳伽蓝记》
- 下一篇:评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