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03 未知 郑牧野 参加讨论
论究学术 阐求真知——读《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 汤用彤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代名师,其治学理路被众多学者们所关注、研究。相关的著作和文章可谓纷繁博杂,千头万绪。由于专家学者们所处学术派系不同,其学术理论和主张也各有不同。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一书,引起了此领域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此书对于汤用彤的学术研究是全面而客观的,给此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视野。 由于书名指向“现代学术研究”,故在我未通读这本书之前,还是有些心存疑虑,怕内容无法达到与书名相匹配的厚度与宽度。我先仔细阅读了汤一介先生的序言,并以汤一介先生在序言中所述的“用彤先生关于中国佛教发展的三期划分、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这个线索,结合本书书名,从这两个角度来品味这本哲学著作。全部阅读完后,感到作者的写作内容和体例安排是足以承载“中国现代学术”这一内容的。也足见作者多年在汤一介先生身边做学术助手,助其整理并出版《汤用彤全集》,学术功力还是较为深厚的。 对于这本书,我对总体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和梳理,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前两章提纲挈领。一是横向论述了汤用彤一生求学治学的路径脉络;二是向纵深开拓,研究了汤用彤的学术态度、研究方向与特点。作者梳理了汤用彤的家世背景,追溯了他一生的治学路径,并由此阐述了汤用彤的学术生涯,即先受中国学术滋养,后又反过来滋养中国学术。作者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都会对该章汤用彤的学术研究和活动的影响进行总结,包括他设立的课程,与学术名家的切磋互访,成立中国哲学会,在抗战期间对我国学术人才、著作的保护,主政北大期间,对我国哲学界的影响等等。第二章则系统阐述了汤用彤治学最根本的理念(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元理论)。通过重估学衡派,作者肯定了汤用彤在学衡派的核心地位,挖掘了汤用彤治学理念的真谛。作者还在本章阐述了汤用彤与学衡派对文化移植说的发展,以及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理论的贡献。 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阐述了汤用彤的学术脉络。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汤用彤服膺宋明理学,并以此为基础返本开新,吸纳融合西学的思路,汤用彤对现代新儒学的影响。其中提到的《理学谵言》阐述了汤用彤对于礼教的认知,并阐发了汤用彤对周礼“寓礼于教”“寓政于教”“寓礼于学”的理性分析,把传统理学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强调当时追求西化的迷失和中国传统断绝的危险。 第二部分,也就是本书的第四章主要讲述汤用彤在国外求学期间全方位学习西方哲学的经历。作者对汤用彤在汉姆林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时期发表的一些哲学文章都审慎列出其标题,并结合其求学经历分析其内容。这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阐述的是汤用彤求学的关键阶段,探究了汤用彤西学、宗教及比较文化学研究的起始路径。这对他以后的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三部分,阐述了汤用彤对我国佛教的研究和影响,指出其创立佛教史学科的历程,并对中国佛教史的奠基之作即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成书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此,作者还擘肌分理地描述出汤用彤是如何对中外学者在中国佛教历史研究上的舛谬进行批驳的,这对于学术界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深入研究了汤用彤对中国佛教史的三期划分,在这一点上远较前人深入。他分析出汤用彤对佛教中国化三期划分,即佛道(佛教中国化的最初形态)——佛玄(佛教中国化后的主要表现形式)——隋唐宗派佛教的巅峰(印度佛教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转为中国佛教)。后又阐述了汤用彤对于《高僧传》的研究。 第四部分,在道家道教研究方面。论述汤用彤的道教研究和贡献。使用文献对比的方式,阐述了汤用彤对于《太平经》的考证研究、武则天与佛道关系的研究,全面介绍了汤用彤早期研究佛道关系的成就,突出了汤用彤治学思路开阔及不局限于具体问题的特点。作者也强调汤用彤正是以这种研究方法,影响了后世学者对于中国道教的继续研究和开拓。 第五部分,在魏晋玄学研究与三教的关系方面。作者重点阐述了汤用彤开创魏晋玄学研究与三教关系的研究。作者指出,汤用彤对从宇宙论到本体论发展的阐述,以及对玄学本体论特征的揭示,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通览全书,总体感觉是作者一以贯之地阐扬了汤用彤的学术核心思想,即“避免了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偏颇,臻于平和而又公允圆融的境界”。全书核心如汤一介序中所言:“通过对用彤先生关于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宇宙论到本体论的变迁脉络,而且发掘出本体论到心性论的转变轨迹,这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线索。”此书视角新颖,内容全面,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文化有很大的启迪意义。(郑牧野) 《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 赵建永 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简评
- 下一篇:读《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