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方言自然口语变异研究取得新进展


    方言自然口语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方言正在急剧萎缩和消亡。在此形势下,系统科学地调查、记录我国方言自然口语的真实面貌,及时保存方言自然口语资料,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方言遗产并加以开发利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
    近年来,依托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课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等一批学者对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进行大规模、多样本调查,为国家基础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近日,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已初步建成,该项目也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下半年结项。
    关注大城市方言演变
    汉语方言在大城市中发生的变化,有别于一般城镇的变异方式和程度。近年来,这种演变尤为凸显,并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忠敏表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定引起城市方言的快速变化。传统的、个体的、定性的、静态的语言描写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方言研究的需要,当代城市方言研究应当是自然的、群体的、量化的、动态的、实验的语言研究,需要用社会语言学,特别是社会语音学、实验语音学、历史语言学、统计学等理论方法来开展。
    “‘汉语方言演变’和‘方言接触’这两个课题在汉语方言研究中早有展开,但有关‘进行中’的汉语方言演变的观察和研究还较为缺乏。”顾黔表示,比如上海、南京等这些城市的方言,因密集的语言接触产生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方言演变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顾黔承担的课题着重探讨语言异质成分相互渗透、嵌入的方式和步骤,讨论大城市方言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设立了“百年来南京方言历史演变及自然口语变异研究”“百年来上海方言历史演变及自然口语变异研究”“百年来苏州方言历史演变及自然口语变异研究”“江淮方言历史演变及自然口语变异专题研究”“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五个子课题,以上海、南京、苏州为试点,进行大样本的方言调查和研究。
    截至2018年5月,该课题已完成大部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出版《泰兴方言研究》《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等著作,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学者。
    建立有声数据库
    长期以来,汉语方言学主要侧重于方言本体的调查和研究,针对自然口语的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顾黔告诉记者,建立方言自然口语有声的、可供检索的语料库,有利于在自然口语研究方面形成系统的基础性成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语言安全服务;有声数据库可以帮助机器识别各地方言,亦可用于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人机语音交换等,大大提高语言信息化水平。
    在“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过程中,学者选择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的发音人,分性别进行录音。录音记录了同辈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对话,从而考察自《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苏省和上海市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变异情况,并建立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
    学者介绍,在语音保存和呈现环节,他们广泛使用最新的多媒体、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展示方言自然口语的实际面貌,真正做到方言自然口语的多媒体化和“实态”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唯有这样‘自然’‘实态’的资料,才最具有传世的价值。”顾黔说。
    目前,该数据库已初步建成,未来计划将数据库投入社会应用,实现资源共享,向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大幅提高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展示我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推进汉语方言深度开发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侯精一表示,数据库以特大城市为代表,充分考虑方言差异,强调变异,将历时演变与自然口语共时变异相结合,不仅集中研究了语言本体的历时演变,还关注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同一时间的发音差异,深入探讨方言变异问题,实态保存了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
    顾黔认为,随着语言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观念逐渐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方言资源在国家安全、国际影响力、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