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重读《历史的教训》


    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重读《历史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是20世纪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夫妇在其多卷本《世界文明史》等著作的基础之上,于1968年完成的一部优秀作品。本书篇幅不长,娴熟地运用各种史料,站在跨民族、跨国家的文明史角度,以总结、论辩又不乏通俗性的语言和历史哲学式的思维,思考自然史与人类史的方方面面。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者因《哲学的故事》和《世界文明史》等名著而熟悉和推崇威尔·杜兰特。读罢《历史的教训》(倪玉平、张闶译,中国方正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本人也感同身受。
    一般规律与普遍联系
    《历史的教训》继承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研究方法,探索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与普遍联系,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出发,从今天的角度、普通人的立场,总结历史的遗产。
    本书视野宽阔。首先,它将人类史放在自然史的视野下进行思考。“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地理哺育和规范着历史,虽然技术的发展使地理因素的影响在变小,但地质与气候仍然控制着人类,能够“以极其野性的方式冲向我们,终结掉一切悲伤与痛苦”。面对自然,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但作者不是历史悲观主义者,更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他将自然史与人类史作了本质区分:自然史是无知的,创造文明的“是人类,而非地球”。历史不仅是宇宙中的一瞬间,也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断”,“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竞争、选择、繁衍这些生物学上的基本规则,也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断表现出来。书中的某些见解当然有可商榷之处,但无疑是作者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制度下不平等现象得出的一般看法。
    其次,本书从人性的历史,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若干层面中抽出作者认为的重要部分进行解读,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试举几例如下:
    作者认为不应当把文明与种族联系起来,“任何肤色的人,都可能发展出一种文明(只要环境适宜)”。古代文明“是地理上的机遇与经济、政治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由于种族的原因”。他看到了种族、文明、民族间的辩证关系,看到了地理、经济、政治与文明的关系,提出“不是种族塑造了文明,而是文明塑造了民族: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造就了文化,而文化又创造了人类形态”的卓识。作者反对种族偏见,提出了每一个人“都对所属种族的文明做出过创造性的贡献”的可贵见解。
    本书探讨了古今先哲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即人性与历史、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认为,“有史以来,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性的”,人类的进化“主要是因为经济、政治、智力和伦理道德的革新”。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其力量“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从已知的历史来说,“人类的行为却又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这些看法中的若干因素值得我们重视。
    本书分析了道德的历史性及其作为社会规则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将道德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中来考察,指出不同阶段的道德规范之所以不同,“乃是因为它们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历史和环境的条件”的结果。因此,放在历史进程中看,道德是相对的,“罪恶”和“美德”必须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评价。
    第三,本书最后用《增长与衰退》《真有进步吗?》两章表述对文明史的一般看法。历史一再重演,文明也在不断地周期性兴起与衰退,历史真的有进步吗?在历史的过程中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进步”的观念也令人质疑。我们尚没有培养出足以阻止我们贪婪、自私、好斗本性的道德规范。读者是否同意这种近乎冷峻的历史进步观,自可评判。
    现实关怀与唯物辩证
    本书貌似通俗,但读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背景并不容易读懂,而在没有通读威尔·杜兰特全部作品的基础上谈历史观与方法论更是危险的。
    首先,尽管作者从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上,阐述了历史解读中历史学家可能存在的“偏见”“遮掩蒙蔽”,甚至“曲解”,但他并不否认能够“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本书命名为《历史的教训》,试图从多层面来考察历史的本质及相互联系,并不断以自己在历史中发现的“教训”来提醒今人,告诫社会,足以说明作者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
    其次,作者的历史观中包含许多唯物辩证的萌芽与自觉:他正确区分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不同,强调了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文明是人类自己创造的重要观点;他看到了“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颗豌豆”“量变是质变的先决条件”等自然界中的辩证法,并运用于人类文明史的观察分析。因此,作者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承认“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承认人类文明所积累的经验在文明传承上的价值。他高度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明;反对种族歧视,肯定所有民族甚至所有人在文明创造中的贡献;主张以文化而非血统来划分民族、种族,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消除种族歧视。他看到了道德的巨大作用,也看到了道德的历史局限性与变迁性;看到了道德失衡后的罪恶,也看到了“人类善良的历史”。
    第三,作者始终注重从经济关系的变化来观察人类文明的变迁,从生产发展、技术革新和物质资料的运动来看待历史变革。因此,他既看到了大河流域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也看到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航空业发展所带来的历史变革。他看到了人类的不平等首先是经济上的不平等,离开经济的不平等谈自由是空泛的。他看到了文明的产生、人类的进化都离不开经济因素,道德与人类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关。凡此足以让我们重视威尔·杜兰特的历史观。对于作者关于人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应作何认识,我想引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的一句话供大家参考,马克思说:“蒲鲁东先生不知道,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治学研究与治国理政
    无论政治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可以从本书中吸取有益的内容。
    对史学研究者来说,应当吸取本书的整体研究观,将历史中的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联系起来,从中探寻历史的规律。要认识到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间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对历史谨慎地下结论。要认识到向社会普及历史知识、历史智慧与历史研究同等重要。作者赋予史学崇高的地位:“历史首先是这一遗产(指文化)的创造和记录;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予以警示,也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我想,这也是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当记住的。
    对政治家来说,可以借鉴本书所揭示的关于人类文明的种种思考,更好地制定政策、治国理政。首先,现实社会的许多问题来源于历史,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可能是共同的,不懂得这些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其次,从自然史与人类史、从整个文明史的视野,政治家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我们所面临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例如,人类仍然要尊重自然和生物界的一般规律;又如,“生活方式和生活工具改变了,但动机和目标依然如故”,因为人性的变化是缓慢的,有生物学的遗传,还有“群体内习俗和传统”,不能以理想替代人性来思考现实的所有问题。这些看法对政治家如何处理现实问题都大有启发。
    对社会大众来说,本书仍有较强的通俗性和普及性,从中可以获得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方方面面的许多知识。我想,这也应当是作者期待看到的。(卜宪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