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董卿:朗读也能传递情感


    
    与很多文化类节目相比,《朗读者》在人的日常生活与视野里提炼出文化的高度。而董卿与节目组的初心,是想在多元视听的当下,将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学“打开”,让情感以及人生的历练走向文学。《中国诗词大会》播出期间,背诗一度风靡,董卿希望可以通过《朗读者》形成朗读热。她认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于是《朗读者》也发起了线下的朗读亭活动,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和传递爱。节目播出后,身兼主持人、制片人的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
    董卿: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这是职责和使命。我自己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二十二年了,也到了做一档真正自己喜爱的节目的时候,这就是大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性寻找吻合度的一种产物。再加上我个人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很感兴趣,《朗读者》无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记者:选择嘉宾的标准是什么?
    董卿:选择嘉宾的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但是,也希望他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说他身上有些特别的品质值得我们弘扬,这些人都是我们想要选择的。
    记者:从吸引观众的角度,公众人物和明星更易于制造关注,而《朗读者》也把普通人请上了舞台,为什么?
    董卿: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坚定地采用了现在这样的方式。如今看来还是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像这一期里鲜花山谷那对普通夫妇,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大家都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记者:您觉得文化类综艺的春天是要来了么?其红火受关注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董卿: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但是起码它们是风向标,让我看到了在一些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首播之后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反馈及好评,给了更多的信心和鼓励。起初,很多人觉得这个节目会不会老百姓看不懂?节目最后一位嘉宾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他应该说是本期节目当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是他的讲述却引起了最多共鸣、关注和赞赏。我觉得并不在乎大众是否熟悉而是他的讲述能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许老先生的可爱和执着,真的是打动了无数人。
    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很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长知识了!
    记者:您觉得在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如何去找准那个打动观众的点,直击人内心深处,把观众留住?
    董卿:首先还是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我们尽可能去做情感类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记忆。
    记者:能介绍一下街上的朗读亭吗?
    董卿: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的创意是希望让普通人也慢慢接受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手段。其实朗读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想你了、我很喜欢你或者我忘不了这个人,我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我真的希望通过朗读者能够让普通的人找到一种途径。第一期的朗读只在北京和广州两个城市运营,未来会更加成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