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称:“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又说:“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①]其《谏逐客书》,便是奏议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而且其事关系到当时的逐客事件,...
【摘要】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反思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摆脱西方“纯文学”概念的束缚,尽可能以古人的文学观念为标准来界定研究对象,并努力实现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
【内容提要】 建安是中国诗史上的辉煌时期,孔融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人,却常被视为“异类”。对孔融诗歌的研究,历来不甚受重视,以致其为数不多的诗篇尚多争议。深入分析汉...
摘要:经与解经文体是与私家著述相伴而生的,先秦诸子中的解经文体目前仅见经解、经说二种。经解体可能是师徒授受的讲义或记录,经与解应非一人一时之作;经说体之“说”是作...
摘要:萧云从《离骚图》传本主要有初刻本、摹写本、影印本三种形态,其间复存足本与节本之别。初刻本今存全本与残本,残本多为《天问图》部分;摹写本主要有存图无注本、图注...
摘要:《诗经》所载婚怨之歌,皆为男女相怨之辞。《周礼》言媒氏掌“男女之阴讼”,又载多种乐官有“听讼”之职责。阴讼以辞诉于媒氏,阴讼之声情闻于乐官,辞之为诗,声之为...
摘要:《牡丹亭》中的集唐诗,指向128位诗人275首作品。但文学知识的文本来源,并不等同于其书籍来源。考察这些诗句在明代通行的唐诗选本、丛刻中的收录情况,可知汤显祖的唐诗...
摘要:《虞初新志》的版本颇为复杂。辑刻者张潮曾分三个阶段刊完此书。然而,目前世存之所谓康熙本多非康熙刻本原貌,因为在乾隆时期,文网渐密,尤其对钱谦益著作的大力抽禁...
摘要:部分宋刊典籍中的题衔信息多可与正史等文献互证,且有能补正史之阙者,史料价值颇为重要。然各书题衔彼此之间亦时有龃龉,主要见于官衔、食邑数、食实封数等信息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