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谢灵运山水诗作为晋宋之际诗歌变革的重要成果,其山水、玄理并存的表现范畴,体物精细、辞采富丽的艺术风格及所谓的“玄言尾巴”等特点,可以说皆与玄学“言尽意...
【内容提要】 《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史书的两大典范,《史记》成书较早研究却相对滞后,《汉书》晚出但在汉魏六朝广泛流行,并于隋唐之际形成影响深远的“汉书学”。历经数...
【内容提要】 《天路历程》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问世的白话译本,其中蕴含了大量新文学的内涵,显示出了与五四新文学的相似之处,因此可以算是新文学形态的小说雏形。 【 关 键...
【内容提要】 左思《三都赋》选择邺都而不是洛阳作为描写对象,有对曹魏尤其是对魏武帝曹操武功文治历史功绩的认可与肯定,《三都赋》对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很好地表达了“正之以...
【内容提要】 文体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以传奇为代表的戏曲理论执着论述曲与诗歌的同源性、同质性、同构性,同时也注意到了戏曲艺术的...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学界对这位汉末东吴名臣的《易》学贡献多有述及,却罕有对其贬谪文化史贡献之探讨。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由于直言获罪,虞翻被贬岭南十八年...
《中华读书报》编者按:明清别集和其它相关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以钓鱼岛为题材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是重要的文学史料,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这些诗歌,既有对钓鱼台、黄尾屿、...
【内容提要】 感物论是一个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明代感物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感物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以理、道为文学发...
【内容提要】 《河岳英灵集》的编纂分为四期,初选在开元末,诗人数和诗篇数均不可知。第一次定稿在天宝四载(乙酉),诗人三十五,诗一百七十首。第二次修改定稿在天宝十二载...
【内容提要】 明清易代之际,士人在殉国时留下一批绝命诗,这些诗在字里行间、形式与格律之中蕴涵了士人的痛苦与情感。本文以绝命诗为中心,探寻南明殉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