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为《诗》“宋学”向《诗》“清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元、明两代《诗》学在《诗经》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元代《毛诗》学,一方面它直接承继和发扬着宋...
摘要: “文章之士”、“传统儒学之士”、“道学之士”是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主要群体。“文章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与重心,主要集中于“文”之独立性、主体性和功用性...
摘要: 尤侗的文学创作,在清初文坛上独树一帜。“道达性情”是尤侗文学理论主张的核心,也是他诗文词乃至戏剧创作的主旋律,而这一理论主张在其骈文创作中体现得更为集中,更...
摘要: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古代被尊为“亚圣”。 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本解读方式和文学批...
摘要: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所写到的人物,有时为太学生的东阳马生,宋濂在年轻时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德隆望尊而又非常严厉的乡先达、求学期间生活奢华的同舍生等,这些人...
【核心提示】赋这种文体源自民间,是民间故事、寓言、歌谣以及民间争奇斗胜等伎艺相融合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的众多文体中,赋最具有民族性,也最具有贵族性。说它具有民族性...
【内容提要】 在诗、乐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纯粹意义上只有结合或只有分离的时代,诗、乐的结合与分离长期并存且相互转换。“三位一体”的诗、乐、舞结合是仪式形态...
【核心提示】这不只是这一首诗或陈与义单个诗人身上发生的孤立现象,而是整个描写方式的范型转变。这种新的描写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空间性和时间移动、明确的主客关系。与将物象...
摘 要: 明代时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经义八股格,俗称八股文。经义八股格经过永乐后百余年的发展,于成化、弘治年间趋于完备。成、弘两朝既是经义八股格达到鼎盛之时,又是王鏊...
【内容提要】 《汉书·礼乐志》关于汉武帝“乃立乐府”的记载,使得“乐府诗始于西汉”说几乎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定论。文章着眼于“二重论证法”的角度,以文献记载与出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