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审时与趋时

    2017-10-17

    常受邀参加一些影视作品的研讨会,深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思维:一是善于“审时”,一是习于“趋时”。我是“审时”派。恩师钟惦棐作为著名美学家、评论家,生前谆谆告诫我...

  • “燕雀”飞不出“鸿鹄”的高度

    2017-10-17

    “高原”距“高峰”有多远? 这问题如果从地理概念回答,很容易得出数据。这是一道小学数学题。诸如将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减去西藏高原高度,数字就出来了。但如果从文学角度...

  • 安德森的盛年之作

    2017-10-17

    《林中之死》,[美]舍伍德·安德森著,张小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28.00元 舍伍德·安德森在1933年出版《林中之死》中讲了十余则故事,字里行间毫不掩饰那种或许已有点...

  • 李秋沅《木棉·离歌》:永远温暖芬芳的“诺阿”之地

    2017-10-17

    李秋沅的新作《木棉·离歌》与曾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木棉·流年》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风格。两部作品均以作家幼年生活过的鼓浪屿为背景,用儿童视角对历史、现实...

  • 不读书无感慨

    2017-10-17

    有那么一段时光,我几次阅读《赫索格》,就是读不进去,只得怏怏然将索尔·贝娄先生束之高阁。这是毫无办法的事情,我真的读不进去。面对这位杰出的美国作家的叙述,我无缘聆...

  • 陈谦《无穷镜》:洞察新一代硅谷人的命运

    2017-10-17

    陈 谦 旅美作家陈谦的中篇小说新作《无穷镜》描写硅谷华人高科技创业者的日常生活和追逐梦想的苦乐进程,借助研发新型“眼镜”高端技术的艰难反复,展示数码世界没有硝烟的战...

  • 荒野之境

    2017-10-17

    理念如涛,带着回响。它们自极远之处涌入脑海。理念之路往往隐而不见,要想象亦难。“野性”便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自时间深处而来。人们自古便对之有两种互为矛盾的解说。其一...

  • 《大河湾》

    2017-10-17

    图片说明:荐书人: 陆建德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奈保尔的作品常取外来者的视角,也许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的移民身份比较敏感。 小说《大河湾》的叙述者“我”叫萨利姆,...

  • 时髦不能跟

    2017-10-17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只是...

  • 翻译乃是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方式

    2017-10-17

    卡夫卡曾说:通天塔建成后,若不攀爬,也许会得到神的宽宥。这一隐喻,象征了语言交流的隔绝。不过,攀爬通天塔所受到的惩罚——“语言的淆乱”,却并未摧毁人类的魄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