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大陆的杜甫研究基本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曲折过程,杜甫“情圣”、“诗圣”、“集大成”和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最终得以确认。现分三部分加以综述。 一、...
王渔洋的诗和神韵诗论在顺、康之际风靡海内,其地位和重要性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为文学史大书特书。而他的词、词论和词学批评的业绩却相对被人忽略了。其实,渔洋在词学方面的...
李植(1584—1647),字汝固,号泽堂,德水人。朝鲜光海君二年(1610)文科及第,历官吏曹佐郎、大司成、大司宪、判书等职,特以文学著称。 泽堂十六岁“着功于杜诗”[1],以后一直着力...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诗人。本世纪学界逐渐改变了以前多用封建伦理观、文艺观评价和研究杜甫生平、思想和诗歌艺术的学术传统,代之以民主思想...
一、作为传统观念的文如其人 在一贯高扬自我表现旗帜的西洋文学传统中,虽然自古就有“作诗与为人殊辙”的夫子自道,但作者与作品的一致性在新批评派出现以前似乎不成为问题。...
一 注杜千家各苦辛,次公详解迈时伦。语熔经史偏知味,事用祖孙贵辨真。 断简抛残须获惜,丛书辑佚费精神。林君巨帙存遗烈,杜学重兴势喜人。 《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以下...
在中国文学史上,道士诗人的数量和名气一向不能与诗僧相提并论,所以也只有“诗僧”之名而无“诗道”之称,唐代大历贞元年间一时出现吴筠、韦渠牟、李季兰三位著名的道士诗人...
《三国演义》是明清以来中国民间最基本的社会教科书。它似乎把当时意识形态强调的核心因素具体化人物化,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张飞的“勇”、刘备的“仁”等已经完...
[摘 要]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风”寓言的篇旨误读至今。从版本角度来说,原文当为“獿人”,而异文“郢人”为后人妄改。“獿人”系指该人的身材似猴子,具有行动灵活便捷的...
杜甫诗,流传至今的,共有一千四百五十余首。其中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仅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作于困守长安时期(即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746-755)的就有百余首;而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