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为本报题词 散文家、诗人赵丽宏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教材,他本人写过很多赞美杭州和西湖的作品。近日,借G20峰会在杭州举办之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邀请赵丽宏以“文学名家与杭州”为主题展开演讲,在讲述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时,也深情回忆自己人生最艰难时期的阅读及其意义。 幸好有书陪伴 回忆40多年前,少年时期的赵丽宏,读书对于他来说一点都不费力气。上中学时,赵丽宏的老师对他说,你可以考取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对此,他也深信不疑。然而,随着知青插队落户,将这计划中的一切都打乱了。 回到自己的家乡当农民,到了崇明岛才知道,自己可能一辈子当农民。读书、上最好的大学,这一想法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孤独、苦闷、绝望……刚开始插队的时光对于赵丽宏来说非常难熬,那时候的他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几乎都不说话。晚上,在油灯下,他写日记,回想一天,他都能很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天讲了几句话。 白天干活的时候,村民让他少干一点,晚上还会给他送些吃的。“他们帮助了我的身体,挽救不了我的灵魂。我最想要的是读书、求知和上学,这些他们都给不了我。”最初村民对于赵丽宏的关心,对于苦闷、彷徨的的赵丽宏来说,这种同情、包容并不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但当时很幸运,在那个荒凉的年代,我找到了书。后来摆脱绝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书。”赵丽宏回忆说。 “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沉默寡言,身体又瘦。”这是赵丽宏给村民留下的印象。但让村民诧异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少年,一旦看到一张印有字的纸,眼睛就会发亮,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他就会被文字吸引,完全沉浸在里面。在村民眼里,哪怕是一本很乏味的书,他也会看得很专注。那种专注和“贪婪”,他本人却不知道。 中午干完活,赵丽宏就会躲在一个小角落里看书,这样他就把周围的一切都忘记了。每天夜晚,在油灯闪烁幽暗的微光中,他在日记中写生活的艰辛,写他的困惑和憧憬,他以文字为画笔,描绘天籁,也描绘周围的风俗和人物。那个特殊时期的阅读和写作,让他忘却了身边的困境,忘却了物质生活的匮乏。 阅读使人永远年轻 看到赵丽宏如此爱书,后来村民就自发地都找来家里的书给他看,《红楼梦》《儒林外史》《初刻拍案惊奇》《七侠五义》《卧虎藏龙》……这些都是当年赵丽宏在那个插队的小乡村所看到的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乡村废弃的图书馆,还找到200多本书,这让赵丽宏兴奋不已。 文学、阅读、写作曾经陪伴赵丽宏度过曲折的青年时代,现在这些令他觉得依然年轻。赵丽宏的身份有很多,散文家、诗人,《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头衔有很多,但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一个头衔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读书人、读者。只要活着,眼睛还看得见,脑子还没有痴呆,读书这件事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它会给我带来快乐。读书,在我最苦难的时候,最孤独的时候,给我活下去的勇气,等我老了以后,他也会使我永远年轻。”赵丽宏这样表达读书对于他一生的意义。范燕莹 文/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