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南京元代梅瓶40余年只露"半边脸" 


    
    国宝级文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自40多年前首度公开展示以来,公众就只能看到“萧何”这一面。 吴小宝 摄
    
    纤秾适宜,这件名器是迄今出土青花瓷器中保存最完好、艺术价值最高的元代青花瓷精品之一。 细节截图
    自四十年多前首度公开展示,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江苏省国宝的代表之一“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就只露过“半边脸”。“严禁走出国境,严禁展示背面,严禁称重……”记者获悉,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网络“人气文物榜”中,这尊精致无比的元代梅瓶,在种种禁令保护之下,神秘程度直追世界级艺术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受网友热捧,位列中外人气国宝前三。
    在南京市博物馆楼顶的“珍宝馆”中,记者看到了这件无价国宝。隔着一米远的警戒线,这座“身高”44厘米的大型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安置在一个靠墙的展柜中,只有正面对着参观者。
    在瓶体正面,是汉高祖麾下名相萧何,头戴官帽,长髯飘飘,神情焦急地策马扬鞭,追赶逃将韩信;记者分别从瓶体两边尽力来看,右侧尽管看不到韩信,却可看到韩信所牵骏马;而左侧则依稀可见河中一叶扁舟上,艄公持桨挺立船首,等候客人上船。
    “从上世纪70年代它(梅瓶)第一次对公众展示,当时的老师傅就交代,‘只展正面,背面不对外’,这么多年来,梅瓶只露过‘萧何策马追’这半边,而‘韩信’那半边,则一直在神秘的背面不曾向公众展示过。”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办公室主任吴阗告诉记者,梅瓶的核心位置共有三组“连环画”,描绘的是《史记》中“萧何慧眼识英雄、月下追韩信”的经典场景。“三组画面中,萧何求贤若渴、韩信徘徊踌躇、梢公悠闲自得,三人的心态和地位都得到细腻传神的展示,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顶级水平。”
    不过,为防止仿制,国宝的保管单位严格规定:仅一面可以公开展示,即使在介绍画册中,也只出现过“韩信”的局部小图,“甚至还在细节处PS过”;同时,这座梅瓶也被列入不得走出国门展示的国宝名单。“甚至不能给其称重,因为瓷器的重量是鉴定瓷器真伪的一个重要数据。”吴阗解释。
    在种种禁令保护之下,这座国宝级艺术品,还是向参观者展示了其历经数百年依然秀丽无双的美貌:器身通体满绘青花图案,白釉处肥厚莹润,青料则浓艳幽茜,整件器物通体释放出幽幽的宝石般色泽。
    “纤秾适宜,可以说,这件梅瓶是迄今出土青花瓷器中保存最完好、艺术价值最高的元代青花瓷精品之一。”吴阗说。
    据了解,这件宝贝的来历也颇有曲折。1952年,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今南京市博物馆前身)在进行文物普查征集时,一些古董商向工作人员说起了一桩传言,“有一位商人从盗墓者手中购得一只瓷瓶,是不可多得的宝物,据传是从南京江宁将军山的一处墓葬中盗得。”此后,这位传言中的古董商最终向政府交出了这件宝贝,就是如今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当年盗得梅瓶的墓穴,在1959年也被专家证实,系明太祖朱元璋养子、明朝开国功臣沐英之墓,“根据专家的推测,这件元代的名器,何以出现在明代的墓葬中,有可能是朱元璋赐给沐英的。”吴阗介绍。
    在2005年的伦敦拍卖会上,一件名为“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大罐就被拍卖到2.3亿人民币的天价,艺术价值和体积都远高于其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早被业内专家戏称,就算出价十亿元也不卖。
    “不过,也希望有更多民众了解这件国宝的迷人之处。”据悉,为了配合国家文物局的“人气文物榜”的展示活动,从28日起至8月5日,南京市博物馆将举办为期一周的“邀请市民看国宝”,公众关注“文话南京”微信公众号和“@南京市博物总馆”微博后并投票,就可以免费看国宝,近距离观赏这座“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