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学知识 >

上古联绵词为远古复辅音之遗存——《诗经》联绵词前字影母奇高的浑沌语言学解释

    作者  肖娅曼    发表信息  汉语史研究集刊(十八),巴蜀书社,2014年
    摘 :《诗经》联绵词声母结构十分特殊,前字喉音多,后字喉音少,尤其影母高居前字,无1例居后字。这是因为《诗经》联绵词是远古汉语复辅音之遗迹,“影母”是最原始的浑喉音,是复辅音之母。
    汉语曾有复辅音声母的观点,是英国汉学家JosephEdkins于1874年在第二届远东会议论文《文字产生之初的汉语状况》中首次提出。上世纪20年代起,我国学者对此展开了论证[1]。从那时起,因复辅音说可以解释音韵学史上的不少疑团,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我们认为,复辅音是人类语言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诗经》中的联绵词是华夏民族远古复辅音之遗迹,并且透露着远古汉语复辅音形成之初的信息。
    众所周知,《诗经》中有不少联绵词。对《诗经》中的联绵词,还没有人从语言的历史层次角度关注过。我们发现,《诗经》联绵词的声母结构十分特殊,喉音(影晓匣)声母在联绵词前后二字里出现率是前高后低,尤其是影母在前字有很高的比例,却无1例居后字。这种奇特现象需要得到合理解释。
    联绵词是流传下来的语言材料,这是古今汉语言学的共识。《诗经》不仅是最早的传世文献,也是最可靠的文献,《诗经》中的联绵词不仅是最可靠的联绵词材料,也是《诗经》时代之前流传下来的语言材料。任何共时语言都具有历史层次,每一时期的共时语言都是历时语言的共时表现。那么,《诗经》中的联绵词在《诗经》时代的语言中处于什么历史层次,这些联绵词自身又有无历史层次呢?
    清人采用系联法,大体弄清了《诗经》时代的韵部。苦于没有恰当的方法,直至今日,《诗经》时代声母的研究始终只能间接进行,例如根据谐声偏旁和其它方式类推。由于一字多谐等原因,《诗经》时代辅音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与《切韵》时代的语音系统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始终疑云难消。只有弄清了《诗经》时代的声母系统,才能弄清它与《切韵》的关系。如果对《诗经》时代之前的语音系统毫无了解,也就很难弄清《诗经》时代的语音系统。《诗经》联绵词的声母结构就是打开《诗经》时代声母系统秘密的钥匙。
    本文将在前人声类划分的基础上,根据笔者提出的浑沌语言学理论的浑沌-分化观[2],调查《诗经》联绵词的声母结构,运用生物人类学的人的个体发展史是人类系统进化发展史之缩影的原理,将调查结果与心理语言学对婴儿自然发音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和分析研究,由此得出我们的结论。
     
    
    根据语音结构,联绵词分为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三种类型。《诗经》中,无论双声、叠韵,还是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喉音的比列都相当高,尤其体现在联绵词前字的声母上。为了探讨喉音与其它部位声母的发生学关系,这里不讨论双声联绵词,只讨论《诗经》中的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以下统称这两类为非双声联绵词。
    根据向熹的《诗经词典》和他对《诗经》联绵词的研究,[3]《诗经》共有非双声联绵词71个。根据它们的声母结构,这71个联绵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后前结构(前字发音部位在后,后字发音部位在前,如“窈窕”声母:影定),此类共42例,占全部非双声联绵词的59.16%。第二类(含2小类):唇前结构、来后结构(前字唇音,后字其它部位音,如“螟蛉”声母:明来。后字来母,前字其它部位音,如“螟蛉”声母:明来。),唇前结构共13例,占全部非双声联绵词的18.31%。“来后结构”8例,因也属其它几类,这里不计入百分比。第三类:前后结构(前字发音部位在前,后字发音部位在后,如:“仓庚”                声母:清見),此类共16例,占全部非双声联绵词的22.54%。[4]后前结构42个联绵词占到《诗经》全部71个非双声联绵词的近百分之六十,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声母为后前结构的42例《诗经》联绵词中,又可分成三种情况:前喉+喉前、前牙+牙前、前舌+舌前(“前喉”指前字声母为喉音,“喉前”指后字发音部位在喉音之前。其余类推)。这里,我们只讨论第一种“前喉+喉前”结构。
    “前喉+喉前”结构的联绵词共22例,占全部42个后前声母结构联绵词的52.38%。为观察这22例“前喉+喉前”结构联绵词的内部情况,将它们全部列出。为便于观察这些联绵词前后字声母的关系,把国际音标表顺序颠倒一下(后字斜体):
             
    (*说明:上列中“夸毗”之“夸”,《广韵》:溪母,鱼部。《集韵》:晓母,鱼部。《说文》:“夸,从大,于声。”“于”,《广韵》:云母,中古云母上古属匣母。匣晓上古均喉音,故“夸”古音为喉音,这里从《集韵》之晓母。)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部22个前字为喉音声母的联绵词中,前字为影母的有14例,前字为晓母的5例,前字为匣母的3例。影母数量远超晓匣二母之合,占22例“前喉+喉前”声母结构联绵词的63.64%。也就是说,在《诗经》联绵词三类声母结构中,后前结构比例最高,后前结构中“前喉+喉前”结构比例最高,而“前喉+喉前”结构中,影母居前字的比例尤高。
    从上表还可以观察到一点,这22例“前喉+喉前”结构的联绵词中,有3例前后两字均为喉音,但3例毫无例外都是前字为影母,后字为晓母或匣母,亦即:在喉音内部,似乎也有某种规律性顺序:影晓匣。即“影晓匣”这个顺序可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发生学关系。
    《诗经》联绵词前字影母居高的现象,如果放在声母系统中看,更加引人注意。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各家所拟声母数从20个左右到30多个,看法很不同。如果没有某种特殊原因,如果上古声母数为20个,按照概率论,这20个声母居前字的比例应该相差不太远。亦即:作为20个左右声母之一的影母,以它始发的联绵词在42个后前声母结构的联绵词中,应该占二十分之一左右,即2.1个左右,但它却有14个,几乎是应有比值的7倍。如果上古声母系统有30个声母,那么42个后前结构的联绵词中,以影母始发的联绵词大致应该是1.4个,而影母实际始发数却高达应有比值的10倍。
    虽然联绵词前字喉音比例很高,但后字喉音的比例却很低,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诗经》全部71个非双声联绵词中,无1例影母居后字,却有14例影母居前字。晓匣各有5例居后字,但其中有3例是居影母后,即:于乎(影匣)、于呼(影晓)、噫嘻(影晓)。也就是说,虽然同为喉音,但晓不居匣后,匣也不居晓后,晓匣都居影母后,而影母却不居晓匣后。
    再来看晓匣居影母外其它发音部位之后的情况。先列出全部7例晓匣居后字的联绵词:“舌喉”结构1例:鸱鸮(昌云);“齿喉”结构3例:焦获(精匣)、仓兄(清晓)、桑扈(心匣);“唇喉”结构3例:伴奂(并晓)、炰烋(并晓)、畔援(并匣)。再按国际音标常规顺序依次列出:
    
    由上表可以直观的看到,喉音晓匣居后字时,与前字声母的发音部位距离大都很远。唯一发音部位靠得比较近的“鸱鸮”,其声母出现的时间涉晚。“鸱鸮”之“鸱”的昌母虽属靠得较近的舌音,但舌音的三组中,第一组端透定泥是古本声(黄侃),第二组知彻澄娘源自第一组,第三组章昌船书更是晚出。“鸱鸮”之“鸮”,《广韵》为云母,中古云母上古属匣母。从“鸮”中古读云母看,可能是源自匣母(黄侃“古本声”)的后起音(黄侃“变声”)。总之,“鸱鸮”二母都透露出的个“晚”意。也就是说,7例晓匣居后字的联绵词,前后声母要么发音部位空间距离远,要么出现的时间晚。
    为什么《诗经》联绵词,前字喉音多,影母尤多,而喉音后字少,并且无影母?为什么喉音晓匣居后字的条件是远离喉部?或者出现时间晚?
    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