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手迹掠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30 文艺报 樊萌 李继凯 参加讨论
陈忠实除了那一部“垫棺作枕”的巨著《白鹿原》,他给世人还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和书法作品。他把手稿视为亲人,因为这是他呕心沥血的成果,所以对之十分珍视。当年《白鹿原》手稿也曾被人看重,欲出高价收藏,但被陈忠实婉拒。然而在出版20周年之际却主动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文影印出版了限量版《〈白鹿原〉手稿本》。他在后记中也特别指出“这个手稿是《白鹿原》唯一的正式稿”。在写作过程中,他先写了40余万字的草拟稿,之后才下笔写正式稿。阅读手稿本,我们更能体会到作家创作时的原始状态,这过程既是欣赏文学文本,也可以一窥作家书法的基本样貌,手稿的多重文化功能,使其堪称“文学与书法合成的第三种文本”,蕴含重要的研究和收藏价值。陈忠实交给编辑或记者的多是手稿复印件,但都字迹整齐,富有条理,修改处也十分清晰,甚至删减也遵循严格的工序,先用方框将需要删除的文字标示出来,然后再用毛笔涂黑,一丝不苟。文如其人,人如其字,那些字迹也能显示出陈忠实严谨勤恳的文学创作态度和谦虚谨慎的处事风格。 喜爱书法的陈忠实常常谦称自己的书法“仅仅是用毛笔写的汉字”,但其毛笔字也确实达到了“文人书法”的水准。他为人朴实厚道,从不吝惜墨迹,经常将精心书写的书法作品无偿赠予他人或单位以作纪念。这种乐于奉献的行为不仅赢得了深厚且广泛的友情,而且以书法题字鼓励、提携后辈,培育滋养了大批青年作家。对于好友的索字他几乎有求必应,曾公开承诺:凡是作协会员出版作品,索要题名一律分文不取。为友人写序,只要有时间,从不推辞,作序不是三言两语,而要在认真读过作品之后方才动笔,然后将钢笔书写的几页稿纸准时交付。作家王蓬是他相交40年的挚友,因此王蓬出版文集时,他撰写了长篇序文《秦岭南边的世界》,详细介绍、解读了王蓬的作品与人格,也曾在六尺宣纸上书写孙犁《书箴》中的文辞送给王蓬。《吴树民文集》出版,他题写“吐纳珠玉之声,书卷风云之色”,笔墨酣畅,寓意深厚。与远在广州的作家万振环也相交甚好,时常遥寄书信、题字。陕西蓝田籍作家韩学润用近30年时间写就一部再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作品《世界屋脊大战》,陈忠实曾亲笔写信祝贺作品获奖,那篇简短却又句句真诚的贺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于作者的尊重和敬意。多年来,陈忠实写过许多序文:为王焕庆长篇小说《抽搐》作《乡村,喧哗与骚动》;为《高峡书画集》作序《气象万千的艺术峡谷》;为李建彪评论集《绿野心音》作《耕耘在民族文学的园地里》;为陈希学《少年纪事》作《难得一种纯洁与鲜活》;为张艳茜散文集《城墙根下》作《思考与思想,是精神活力与精神脊梁》;为《谷溪序文集》作《难得热诚,更难得慧眼》……这些序言和题字是出于对创作者辛劳的体恤,也是对文学的尊重。而这些手迹文稿则蕴含着作家的“生命体温”,体现着他们的文化素养,也是“君子淡以亲”的友谊见证。 文人书法不仅有审美和交际功能,也能服务于社会,发挥文化实用功能。陈忠实的题字作序是他在文学圈点亮的根根蜡烛,他的手迹手稿也为文化传播插上翅膀,让富有生命的文字飞向更广阔的空间。“多年来,没有一天不签书”的日子里,他用自己的笔墨活跃在文坛,也行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慷慨大方,所到之处,若有求字,他都来者不拒。1998年在华侨大学参加“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期间,他为《华侨大学报》题词:“传播中华文化,沟通民族心灵,聚凝华夏精神”。对于陕西的多所高校,他更是鼎力支持,发起成立了白鹿书院,在这里留下了他大量的手稿。早在2002年到西安欧亚学院参观座谈时,他便欣然题字:“发展民办教育事业,铸就民族复兴基石”;在西安翻译学院讲学,他为该校桃李文学通讯社创办的《西译文学报》题词:“读者是文学存活的土壤”;自担任西安石油大学特聘教授以来,陈忠实在二府庄度过了“原下的日子”,他密切关注学校发展,多次参与师生座谈活动。石油大学校歌《辉煌明天》即出自他手,如今那张手稿已成为学校永久的纪念;还有在校园里处处可见的题字,“玉不琢不成器”、“天道酬勤”,这些厚重健实、舒朗飘逸的书法已经被雕成石刻,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努力奋进。就在他去世前不到两个月的一天,他抱病来到石油大学的工作室,坚持着写下几幅书法作品,“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可对青天”、“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成为纸上的永恒,也是陈忠实留给石油大学的最后一笔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忠实与高校的结缘
- 下一篇:那些不能忘记的——怀念刘绪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