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丹·沃尔曼:以色列电影的行吟诗人


    生于1941年的以色列电影导演丹·沃尔曼被视为以色列电影业中备受称赞的行吟诗人,在4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他以纯粹、自然与质朴的表达方式,塑造了各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给以色列电影增添了道义与活力,也为变化中的大千世界增添了诗意。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北京上映丹·沃尔曼的6部影片,可以让中国观众看到沃尔曼和以色列电影的不同层面。
    女性、家庭与国族
    沃尔曼的许多影片均以女性为主人公,以家庭为核心。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根据以色列著名作家奥兹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我的米海尔》。幽深的小巷、昏黄色调为主体的石屋以及舒缓的乐曲将人带到1950年代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女学生汉娜与地质系学生米海尔·戈嫩不期而遇。二人一见钟情,并闪电式地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电影在导语和结尾中使用了奥兹小说开篇中的话:“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了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已经死去。我不想死。”可见沃尔曼将影片定位在呈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上。与小说相比,影片以汉娜的生活为主线,更为集中地表现出她和米海尔由一见钟情到闪婚再到婚姻失败的过程。
    同时,沃尔曼又通过对汉娜潜意识活动的展现使影片带上了些许国族属性。汉娜与米海尔第一次约会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对阿拉伯双胞胎,这样的画面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双胞胎是汉娜幼时的玩伴,他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1948年“独立战争”的爆发不仅将耶路撒冷一分为二,也迫使这个普通的阿拉伯家庭弃家出走。此后,阿拉伯双胞胎便开始出现在汉娜的思绪中与梦境里,裹挟她,威吓她,令她不得安宁。如果说1948年的战争把双胞胎从她的生活中祛除,使汉娜失去了少女时代的玫瑰梦,那么在1956年的“西奈战争”中,丈夫的被迫从军再度扰乱了汉娜的家庭与情感生活,令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她一度热衷于时政与战事进展,这是试图让影片祛政治化的导演难以回避的以色列现实生活。
    《力量之谷》根据以色列女作家书拉密特·哈列文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背景是19世纪末期的第一次犹太移民运动。但影片并没有张扬犹太复国主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俄国少女的命运。17岁的俄罗斯少女范妮亚的家人死于俄国的集体屠杀。她怀抱襁褓中的女儿,与年迈的伯父及精神有障碍的哥哥来到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雅法老城,面临饥饿与无处容身的困境。走投无路之际,犹太青年耶海艾勒向她求婚。耶海艾勒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前妻已经去世,留下一双儿女。别无选择的范妮亚含泪与耶海艾勒举行婚礼,而后带着女儿和兄长随他前往北方的萨法德,与犹太拓荒者一起开垦从阿拉伯人手中买来的贫瘠土地。她美丽、善良、聪慧,很快便赢得了众人的爱戴,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似乎隐藏着难以启齿的秘密,也从未与丈夫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直到影片结尾,她才向丈夫讲述了自己在俄国遭受凌辱的经历,父母为保护她不幸丧生,她也不知道女儿的父亲到底是谁。深爱范妮亚的耶海艾勒希望帮妻子抚平创伤,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
    《以色列爱情故事》讲述1947年,居住在以色列北部纳哈拉尔犹太居民点的18岁姑娘玛格丽特酷爱戏剧,梦想成为一名演员。在前往海法去观看《俄狄浦斯王》的途中,她巧遇24岁的埃里·本-兹维,情窦初开的玛格丽特悄悄爱上了埃里,但生活在一个基布兹的埃里却为以色列建国等所谓宏图大业奔忙。几经波折,埃里接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就在二人即将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埃里死于阿拉伯人的枪弹之下。玛格丽特只身前往特拉维夫,继续追寻自己的艺术生涯。
    影片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埃里·本-兹维乃是以色列第二任总统伊扎克·本-兹维之子,死于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夕。当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恶化。与早期张扬民族英雄主义的以色列文学作品不同,影片以热爱艺术的年轻女子玛格丽特为中心,将个人故事与民族叙事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