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会怎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09 北京青年报 八碗 参加讨论
关键词:影视改编 刘慈欣 最近,刘慈欣的粉丝和中国科幻电影的粉丝都颇为欣喜,因为大刘老师的两部最知名的作品连续释放出重磅消息: 《球状闪电》作为刘慈欣作品中知名度仅次于《三体》的小说,正式宣布与壹同影业达成合作,即将开发电影。壹同影业并不出名,但公司的创始人陈思诚可谓家喻户晓。据悉,《球状闪电》的剧本正在开发中,陈思诚将出任导演,影片在一年内开机。另一个则是大刘老师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也曾被誉为刘慈欣作品中最不可能被搬上大银幕的短片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目前正式在国家电影局过审备案,立项公示。背后的公司,也是《流浪地球》的出品发行方影联传媒。 更巧的是,这两部小说还是姊妹篇。《球状闪电》的小说内容,是《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前传,两本书共享大刘老师对未来战争的“降维打击”理念,甚至共享同一个女主角。 短时间内,两大刘慈欣小说IP的重量级信息让粉丝们激动不已,但也有人抛出了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又是刘慈欣,难道只有刘慈欣的小说能改编么? 大刘的IP,资本的追逐 这个问题其实在五年前就有人提了。2015年,已经发表接近十年的《三体》三部曲横冲出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斩获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的作品。自此,嗅觉敏锐的中国影人,不顾当时电影工业条件的限制,开始疯狂瓜分刘慈欣的作品版权。这中间,就有中国电影的两大主力军——中影集团和宁浩。两拨人一拨直接买走接近5部小说的版权,另一拨则直接把剩下的刘慈欣小说IP全代理了。 之后,观众就开始陆续听到刘慈欣的各种小说即将影视化的消息,从最开始的《流浪地球》,到《微纪元》,再到《超新星纪元》等,平均每年都会有一到两部刘慈欣小说影视化的消息,客观地说,这种事似乎已经不新鲜了,但每次观众和粉丝都还是会兴奋异常,尤其是在《流浪地球》电影版成功之后。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这种情况还会持续。 2019年初,在看到《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票房大爆之后,性格沉稳的刘慈欣果断叫停了自己名下所有小说版权的影视化授权,因为他预见到,随着这两部电影的火爆,影视圈对他的神化和对他作品的追逐,将会进入到可怕的泡沫状态,只要他愿意卖,他所有的小说都能高价卖出,而且价格只会越来越高。但问题来了,影视圈有几个人会像郭帆一样,把几年的青春都倾注到作品的改编当中呢?影视资本的逐利,最后的结果就是版权价会越卖越高,但是改编作品的质量却江河日下。剩下的已售IP,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享受着资本和行业资源的热情。 从电影行业改编的角度来说,大刘老师的作品具有天然的关注度、话题度和吸金能力,在《流浪地球》之后更是如此,更直白地说,哪个电影公司有了刘慈欣的作品IP版权,哪家公司就能在这个影视寒冬中,更容易获得为数不多的资本的温暖。 科幻小圈子的寂寥 一边刘慈欣经历着有IP但不敢卖的甜蜜的痛苦,另一边中国其他科幻作家则期待着时代浪潮的加速来临。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社会里,圈子最小的一拨人,就是科幻作家。圈子小到一个微信群“500人”的人数限制都显得太多了。科幻作家王晋康曾说,中国主流作家有几万人,而科幻作家,不到三位数。另外一位科幻作家墨熊则表示,现在专业科幻作家最多50人,还在写的也就10个,剩下很多已经不写了,也就在年度科幻作家们的聚会上露露脸,更惨的是,就这十来位,能通过写科幻文学作品养活自己,但这个养活,也并不光鲜。 以墨熊为例,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家,他过去十年从科幻文学创作上获取的收入,年均10万元,与大城市的普通白领收入几乎无异,甚至更低。而刘慈欣先生已经连续数年位列中国作家版权收入榜前十了,有几年还是第一,年度版权收入接近2000万。就是这么一个赢家通吃的圈子,刘慈欣的收入,远远大于所有中国科幻作家之和。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限于收入层面,还在于知名度。科幻圈与刘慈欣齐名的还有另外几位作家,其中,何夕、韩松、王晋康与刘慈欣并称“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但现实是,不用说普通群众,哪怕是对于与科幻圈相对距离较近的影视圈来说,能说出剩下三个“天王”是谁的从业者也寥寥无几。 影视改编是一种注意力经济的生意,选材本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了选材前期受关注的程度和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影视圈对科幻类文学作品选材时,天然会注意聚光灯下的题材,灯光外的大量优秀题材只能静静地躺在暗处,等待着伯乐的慧眼。 电影圈外也疯狂 不仅仅是电影从业者只关注刘慈欣,社会各行业也似乎认定只有“刘慈欣”才代表了中国科幻。 目前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中,能有英文译版者寥寥无几,只有《三体》,能享受到英文、日文、韩文甚至越南语、罗马尼亚语等小语种的译制版本进行出版,不过毕竟是雨果奖获奖作品,也实至名归。 但社会中其他行业的诸多行为,在无形中也加剧了影视行业对“刘慈欣IP作品改编容易卖钱”的“思想钢印”。2020年4月,教育部印刷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三体》成为中国高中学段文学阅读必读书目;2018年高考全国III卷中,刘慈欣科幻小说《微纪元》的相关桥段进入语文科目的阅读题中;2017年,在GES未来教育大会现场,一直崇拜《三体》的奥巴马被安排和刘慈欣见了面,很多媒体还借此对《三体》进行了再度炒作。 各种活动和媒体的报道,尤其是来自官媒和官方的诸多行为,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都是对中国国民和年轻一代进行科幻普及和教育的正向行为,但客观上也加剧了中国科幻与“刘慈欣”三个字的强关联,这种关联让重视IP基础和固有影响力的电影从业者在非刘慈欣科幻文学IP的选择上更加蹑手蹑脚、惴惴不安。 新时代的曙光 哪怕有着上述困难和阻碍,中国科幻文学也在电影化的突围上努力又艰难地前进着。2016年,郝景芳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个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获奖作品《北京折叠》的电影改编权也随即售出,成为当年影视圈的一个大事件。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科幻影视创投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令人欣喜的是,在创投会中,不仅能看到除刘慈欣以外中国科幻作家的小说作品正在被改编,还能看到很多优秀的电影从业者正在尝试进行科幻影视文学的原创,而这些原创内容,也正在从电影,渗透到网剧、短片、科幻动画等形式,让人期待。 除此之外,中国科幻电影从业者也在努力将视线慢慢从“刘慈欣”三个字上移开。从已公示的很多公开信息来看,不少科幻作家的作品也会被科幻电影从业者努力开发,如韩松的《红色海洋》、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等等。相信未来,除了刘慈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的作品会被发掘,中国科幻电影的改编源头也会越来越开阔。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得不感谢刘慈欣老师在当年停掉了自己作品的影视化授权。如果刘慈欣的版权还在售卖,电影从业者的精力恐怕还会集中在怎么从中分到冷门版权,甚至是花多少钱去做热门版权的竞价上,鲜有人会冒风险去把精力放在发掘其他作家的作品,甚至原创上。那样的话,等刘慈欣的作品被榨取干净,等待中国科幻电影的,可能真的会是一片创意的荒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隐形人》提供食材,流行菜与时俱进
- 下一篇:星河:战胜疫情 眺望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