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科幻小说的优劣主要看构思和故事。而一部科幻影片的好坏,除了构思和故事,视觉效果也很重要。总之在三个方面,总要有一个出彩。 遗憾的是,《变异杀人蜂》在哪方面都难称上乘。不过这部影片,倒是让我回想起诸多类似的科幻片。 《变异杀人蜂》原名“Stung”,直译应该是“刺”或者“螫”。影片描述了食用生长激素后的蜂类变得硕大无朋从而攻击人类的故事。一般来说,在西方文化中,昆虫经常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可怕的东西,形态奇异的昆虫尤甚,而被无限放大的奇异昆虫简直就是灾难了。 在《变异杀人蜂》中,采用了“让杀人蜂杀人后从人类母体中重生而出”的桥段,而这一构想缘于经典科幻片《异形》。《异形》问世于1979年,是“科幻恐怖片”的里程碑式作品。在影片中外星生命进入人体,孕育而生,然后从人身体里破腹而出。后来《异形》还衍生出一系列续集,以及著名的前传《普罗米修斯》。就构思而言,《变异杀人蜂》没有更多的创新。就连杀人蜂的形象也与“异形”类似——不但血腥,而且恶心。 有关昆虫的科幻恐怖片,《变种DNA》倒是特别值得一提:蟑螂能携带各种病菌,给人类的孩子带来许多不可治愈的传染病。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女科学家苏姗,于是她结合不同动物的基因,培育出一种特殊的蟑螂,其他蟑螂在与之接触之后,新陈代谢就会急剧加速,最终会被活活饿死。苏姗希望通过这种方法,降低地球上的蟑螂数目。 可惜结果没有那么乐观。由于新陈代谢的异常加速,这些蟑螂在短短三年之内就更新了无数代,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变异。于是,在纽约废弃的地下铁道中,充斥了这些变异的家伙。其中有一些变异品种,躯体变得格外巨大,并能合拢翅膀站立起来伪装成“人形”。我们知道,很多昆虫可以模仿其他动物的形态,以躲避或吓跑天敌,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拟态”。而这些变异的蟑螂,所模仿的恰恰就是人类。 相比之下,《变异杀人蜂》不但视觉效果一般,故事情节也乏善可陈。细究起来,它更像是那种“荒岛求生”型的恐怖片:一个漆黑的雨夜,几名幸存者蜷缩在封闭房间里等待救援,但仍没能逃出恶魔杀戮的魔掌…… 故事与视效比《变异杀人蜂》更“淡”的影片,最著名的当属《怪兽》。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成本小到只花费了十几万美元。虽然名为“怪兽”,但除了开头部分那模糊不清的红外画面,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出现什么真正的怪兽。直到故事超过一半之后,观众才隐约听到几声怪兽的嗥叫。当然,省钱未必是这部电影制作者的真正初衷,也许他只是想借科幻的形式表达一种思想。最后怪兽还是出现了,但它并未显出什么残暴,只是温和地舒展一番,然后便悄然离去。即便如此,影片中的怪兽依然没有现出全形,只是露出了它那巨大而细长的触手。 《怪兽》是英国独立电影人加里斯·爱德华斯自编自导的影片,其主要角色只有两位。事实上这部影片的重点并非怪兽,而是男女主人公的途中经历及其相互关系的微妙转变。《怪兽》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主要是为了反映人在旅途的迷茫与困惑,同时也反映了人生历程中的迷茫与困惑。而所谓怪兽,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甚至干脆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客。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根据斯蒂芬·金的作品所改编的《迷雾》,但故事情节却要比《怪兽》甚至比《变异杀人蜂》精彩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