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如果国宝会说话》:5分钟,把国宝捧成网红


    “初见就是重逢,陶醉六千年,问鼎三千载,玉见时光的碧波,因为刻骨所以铭心。文明有脉动,万物有灵犀。一百件国宝,与华夏文明同呼吸……”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1月1日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将有望成为继《我在故宫修文物》 《国家宝藏》之后又一个“爆款” 。
    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承制的百集纪录片, 2015年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联合启动,通过每集5分钟的电视短片,将国有馆藏文物的内涵和故事,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呈现给观众。
    “绵绵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历时五年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国登记的可移动文物的数量是1 . 08亿件,其中珍贵文件380多万件,如何让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活起来,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摄制组目光跨越八千年,近20位导演带领团队,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头壶、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龙山蛋壳黑陶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红山玉龙、故宫博物院的凌家滩玉版玉龟、浙江省博物馆的良渚玉琮王等多件来自于中华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参加拍摄,努力将文物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广大的观众。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表示,“从国宝看国脉、思国魂,用文物讲文化、谈文明,其根本诉求是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为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赞叹,为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所感染。 ”
    在媒体内容传播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表达与传播需求, 《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时长设计、内容表现、解读手法、影像构成等方面和传统纪录片有了很大的区别。节目中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叙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尝试跟观众平等对话,以给广大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欣赏体验。
    5分钟能否全面解读一件国宝?总导演徐欢坦诚地说,可能有的就讲不清楚!“我们当时想的只能讲一个点。一件国宝可能有艺术、历史、科学各个方面的价值,只能选择它身上的某一点价值来谈。所以海报上‘浅言初生’的概念,也是说用微视频只能说一点。 ”这也是徐欢特别忐忑的一个点,“如果国宝会说话,究竟大家想听到什么?国宝会诉说什么? ”“国宝会说话等同于国宝不会说话,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年轻观众更多地去亲近国宝、了解国宝。 ”她说。
    亮点一:创新形式,让文物寓教于乐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
    “这片兽骨记录了商王的一次田猎。壬午日,王在昭塞巡游,为了田猎而进入麦山之麓,捕获了一只野牛,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十五万四千片的甲骨碎片,我们依据目前能认出的一千五百多个字,可以回忆起商人的一天。 ”
    甲骨文这一集的导演寇慧文是个90后,她用动画的方式记录了这个商人的一天,配合故事,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甲骨文,比如走、耳、鹿等字的由来。“甲骨文是我们百件文物中第一件和文字相关的文物,提起文字首先它很重要,它记录文明,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但同时它也很普通,听说读写我们日常中都能用到,我觉得用科普的方式来呈现它,轻松一点,讲一个故事,还原一些场景,让更多人知道文字当初是怎么回事。 ”寇慧文说。
    寇慧文有一个心愿,就是把国宝捧成网红。
    亮点二:用心感受,挖掘文物内涵
    
    玉组佩——把世界戴在身上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204块碎片被光线连接。204个不同的象征转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当时的人们认为,把一个世界穿戴在身上,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玉,成为西周在青铜之外,留给时光永恒的礼物。 ”
    撰稿人喻江的文字赋予了玉组佩生命和浪漫的气息。“我是很偶然有机会来写玉组佩,导演告诉我这些玉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而且每一块玉要花一个匠人一生的时间,然后它们串在一起。我想204块玉石,而人有206块骨骼,那么这些玉一定是有生命的。埋入墓葬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骨骼会腐朽,而玉还在,它和成千上万的玉片一样在这片大地上,我想那是天地的乡音。所有的文物都是这样为了和大家相见走了一亿年,整个100集的国宝都是一面。我希望更多的文物被大家听到,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真正的中国好声音需要被听到。 ”喻江说,请珍惜这一面!
    亮点三:新技术拍摄方式,让国宝能说话
    
    何尊——这里有中国
    “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 ”
    布满锈色的青铜器恐怕是一般人难以欣赏的一件文物,为了让国宝能说话,节目组做了很多技术的呈现,如全息数字采集技术、全息存拓技术等,让它变得生动起来。徐欢介绍,何尊的导演孙戈霆,一年就在弄这一件。
    孙戈霆说:“新的技术给我们一个新的方式和视角。在博物馆里大家看何尊,包括其它文物都是平视的,或者是隔着玻璃罩看,但是运用3 D扫描技术,把何尊从里到外变成数据之后,重新恢复出来做成动画观赏更直观,而且和实物是一比一完全一样的。尊底122字铭文原本也是基本看不到的,通过新的技术,把镜头探到里头把铭文拍下来,我感觉是更清楚了,所以这次100集片子里可能还会有一些涉及到3D新技术拍摄的方式,这也是这次纪录片非常大的一项突破。 ”
    亮点四:多维度、多角度,探索文物之美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战国黑科技
    “这是一块遭受过火烧和压砸的铜板,两千三百年的光阴,在它身上漫漶开斑驳的印迹。而金银镶嵌的线条依然规整,这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 ”
    据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介绍,作为国宝的铜版兆域图其实非常孤独,它是唯一一件在王错墓主室中盗墓贼反复“光顾”却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件文物,“那些盗墓贼当时都没有看上它,把它遗留了下来。后来在很多宣传片中,大家也都选择了颜值更高的馆藏文物。其实这件铜版兆域图虽然颜值不高,但是它内涵同样丰富,是中国建筑规划界的鼻祖,是最早的有比例尺的规划图。 ”这点同样吸引了兆域图的导演潘懿。
    潘懿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特别的文物,“这块铜版非常别致,这种建筑平面规划图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看建筑一般是平视,如果是平面图的话,制作它的人的思维是在俯瞰这个平面图,更何况以前的商代殷墟大墓都做得很规整。以文物看文明,这件文物体现的文明就是战国时期的工程技术和它的建筑设计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