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有待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以来,网络上的创作与评论如影随形,成为影响网络写作、网民阅读、作品判断、读写互动的有生力量。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介入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学术活动中,关注的问题由基础性问题向深度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理论批评的选点探索到网络类型文学、女性文学等领域,研究面发散到与之相关的影视、版权、网站等领域,同时对自媒体文学以及数字艺术、数码艺术等也多有涉猎,极大丰富了网络文学批评内容。尽管网络文学发展时间不长,对其理论批评研究刚刚起步,但依然有许多理论批评研究者、作家对评价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他们的立场、标准和侧重点不同,但正是他们的筚路蓝缕,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才能蔚然大观,在争鸣中显现出来。
    网络文学性质之争
    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其评价标准是什么?学界有不同的声音。
    邱华栋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不是文学,都是武侠、穿越、搞笑、鸳鸯蝴蝶、恐怖、黑幕、侦破等类作品,这都是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所反对的东西,所以绝大部分是比较低级的文字垃圾(《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然而,更多的批评家深入到网络文学现场,对网络文学进行了细致观察,探讨了建构网络批评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提出,应该在意识到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王一川在《网络时代的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大家》2000年第3期)一文中则提出,随着网络文学、超级文本文学和超级媒体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网络会更直接或间接地对文学的意义发挥影响,并给文学带来全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化。
    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一文提出,网络文学营造的“话语狂欢之境”正在悄然改变着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网络带给文学的不仅仅是现代性和全球化的传播便利,更带来形形色色的广告陷阱与文化垃圾,人们应该对此提高警惕。邵燕君在《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中预言,十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流很可能是网络文学,并提出以更具开放性的文学史视野将网络文学分级定位,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禹建湘《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建构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元批评范式,用发展的眼光以及历史性与当下性相结合的批评价值取向,来看待网络文学的种种新现象。
    网络文学正在发轫阶段,欧阳友权就于2001年提出了网络文学原创性的标准。他认为,真正的网络文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作品的原创性。2002年,他对网络文学批评增加了“人文精神意义”的标准。他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不加掩饰的本色情感和真情实感特征,网络文学形成了纪实性、写真性的情感宣泄模式,与含蓄温婉的传统审美标准大相径庭。此外,张勐《荷戟独彷徨——全媒时代文学批评的站位》(《南方文坛》2011年第2期)、吕德强《网络文学批评简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和周志雄《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等文章,论述了网络批评创作自由、传播快捷、形式灵活多变、语言清新通俗、反权威倾向等特点。他们认为,这种随性而为的批评动机反而显得更单纯,更接近于文学评论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始源。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之争
    针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术立场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学界观点各有侧重。
    陈崎嵘在《网络文学亟待确立批评“指标体系”》(《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一文认为:“我们研讨网络文学作品,应当在坚持文学本质的前提下,注重研究网络文学的特点,寻找和发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点,经过较长时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讨,逐步地形成符合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实际的、具有网络文学特点的审美评价体系。”王颖则主张“反思精英标准,理解网络文学”,倡导“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分析网络文学艺术发展的构成和逻辑,逐步建立符合其创作规律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谭德晶《“冒犯”与“躲避”——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精神向度分析》(《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从批评主体出发,分析了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两种精神向度:冒犯和躲避,“冒犯”即反对权威、消解经典的意识形态;“躲避”指追求轻松娱乐,逃避责任与承担。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一文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中,辨析网络文学评价的特殊性,譬如作者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网络化、欣赏方式的机读化,以及文学存在方式、创作模式、价值理念的变异对批评标准的影响等。
    陈崎嵘《呼吁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人民日报》2013年7月19日)一文认为,“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的取向是两个方面,即思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取向”。在思想价值取向上,“网络文学同样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思想境界上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担当,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对暴力的抵抗,对欺骗的揭露,对遗忘的拒绝,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不懈追问,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探寻”;在审美趣味取向上,需要“对文学心怀敬畏,对网络志存高远。网络文学应当追求积极、健康、乐观、高雅、清新的审美趣味,反对消极、颓靡、悲观、低俗、污浊的审美趣味”。
    此外,苏晓芳《网络小说论》、李星辉《网络文学语言论》、蓝爱国《网络恶搞文化》和柏定国《网络传播与文学》以及《网络文学100丛书》等著作,论及网络文学批评的学理分析和各类网络文学现象、文学问题的评价,大多是传统学院派所为,有一些成果是套用传统的理论“槽模”评述新兴的网络文学,难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弥补这一缺憾的是活跃在网络社区、论坛、各种链接和自媒体中的那些即兴时评的发言。在各大网络文学的BBS论坛和社区,如百度小说吧、搜狐读书社区、天涯社区等出现丰富多彩的互动式“跟帖”、回帖与评论,作者与读者自由、开放与平等的双向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文学话语批评体系,并让文学批评走下“神坛”,走向民间立场,展现出趣味、即兴等颠覆式的批评方式,实现了批评话语权的平等与互动。这是我们所说的狭义的网络文学批评,即“在网络上”的文学批评,它们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时把网络文学现象推到传媒前沿,对提升网络文学的社会关注度和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评价样式,网络文学批评在话语表达、批评方式等各方面改写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机制和格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性。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理论建树是一个历时积淀和共时推进与拓展相并陈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有尽头和终点。理论的建构永远“在路上”,评价标准的建构也不例外。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对网络文学仁智互见,其评价的标准也还没有达成一致,但这些探讨对于网络文学研究的积极推进,对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最终形成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