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班簋要和大卫“在一起”


    
    班簋西周中期,原件藏于首都博物馆
    “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组复制
    “19世纪时,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画画时如果有一块颜色画不好,他就到卢浮宫看一看,回来就会画了——博物馆就在他身边。我们学西方,但是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人家最好的东西,怎么学?我们能看的东西太少了,处在一个非常可怜的处境。 ”在谈及中国绘画的处境时,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家袁运生说。近日,中央美院研究生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央美院石膏雕塑陈列馆举行,同期举行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研究成果汇报展则展出部分复制的中国古代经典雕刻、青铜器30余件——从一个课题切入,致力于改变“可怜的处境” 。
    我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不可否认,百年前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时至今日,在这种单一教学体系的培养下,我国的学生越来越远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读不懂中国自己的古代雕刻、绘画,在创作中,会逐渐丧失本民族的审美与价值观,找不到传达自己文化精神的依托。袁运生感叹:“长此以往,中国恐怕再也培养不出齐白石、黄宾虹那样的画家了。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孙景波说:“在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我们形成的美学理念,造型审美观念与西方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是说有上下、粗拙、优良之分,而是各有其体系。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用西方或者完全用西方的美术教育来替代的,我们必须在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当中,树立一个新的概念——中外美术这两条腿都是不可偏废的。我们没有全部否定西方那一套,但是我们需要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把我们中国传统的东西加进来。 ”
    早在大学时代起,袁运生受其老师董希文影响,较早地对中国文化处境进行思考。后来他去美国生活了14年,这期间,从生活、文化到艺术创作,他都始终处在一个东西文化比较、碰撞与自省的状态中,逐渐地,中国艺术必须走中国之路的信念在他的心里越发坚定。
    在回国继续从教后,袁运生意识到只有从教育入手才能将“学习中国传统”的理念推广开来。现在美院的石膏室摆放的都是希腊、罗马雕塑,不仅中央美院如此,全国各个美术院也基本如此。袁运生提出把我们祖先最优秀的雕塑也同样复制成为石膏,放在课堂中,“如果把青铜器、雕刻等一并纳入到基础教学中去,让学生们在学习绘画、打基础时就从中国传统造型入手,相对应地解决抽象、具象、观念等问题,打破彼此之间的对立关系,那么,学生日后的创作空间与自由度就会非常广泛。 ”他说。
    因此,自2002年起,袁运生带领学生考察中国古代雕塑,并提出复制中国古代雕刻进入基础教学,以改变我国近百年来以西方雕刻为唯一范本的不合理教育结构。2004年,“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正式立项,这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方向的确立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课题组已复制了中国古代雕刻64种、青铜器28种,开办了学习研修班。但是如何使这些新的教具进入基础教学,这是在以后实践与理论方面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西安美院美术教师王彬羽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学生只知西方不知东方,只知当代不关注传统。与其让学生在日后的艺术创造中隐性地流露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不如在基础阶段的教育中显性地提出来,让学生系统有效地接受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实践训练;与其让学生在中国文化氛围内潜移默化地认知中国美学观,不如实际面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熏陶。这是我们已经认识到的问题,将中国传统造型融入到现代美术教学中势在必行,但是该如何进行授课,该如何配备老师,该呈现什么样的效果,这都是目前美术教学实践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
    在当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如何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袁运生的“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已经开始了实践,但现在袁运生像一个“孤独的英雄” ,关于中国传统的融入,关于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改革,仍需要更多艺术家、学者们共同推进。“我们希望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中,一方面继续复制中国传统雕塑,完善教具教材种类;另一方面,要跨学科成立导师组,培养教学实践与理论研讨的专门人才。同时,继续开办研修班,为全国兄弟院校培养人才。最终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能够分段、逐步进入基础教学,从而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 ”他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