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探寻古代巴文化之谜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M2出土铜壶
    距离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城约30公里、总保护面积103万平方米的罗家坝遗址,地处古代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距今有5300年左右的历史。
    1999年,考古人员首次在此发现了涵盖东汉、西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深厚的古代巴文化遗址。至今,该遗址已进行4次联合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古代巴文化遗存,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
    其中,33号大墓出土青铜礼器、兵器、彩绘陶器和印章等珍贵文物200余件,为了解古代巴人、巴国、巴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为我国20世纪末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2001年,罗家坝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其又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名单。
    在最新进行的第4次发掘中,考古学家以罗家坝遗址墓地范围不清、新石器时代遗存性质不明等现存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发掘区域,在以往发掘区的东部和遗址的中部进行布方,取得了重要收获。
    “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巴文化墓地核心区的范围以及墓地周围存在同时期的遗址区,这为下一步发掘和遗址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向。”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郑万泉介绍说:“此次考古发掘也厘清了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演变序列,初步完善了距今5300-4500年的考古学文化内涵。”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为研究嘉陵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性质、年代、序列、源流以及生活、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认为:“罗家坝遗址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遗存,可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串联起来,向北抵达陕南地区,向南深入重庆及三峡境内,甚至更远的鄂西北地区。显然,这是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具有很大共性的史前文化,颇有研究价值。”
    目前,罗家坝遗址考古与研究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罗家坝遗址有“清楚的地层依据”,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十分接近”,说明它和“西汉水流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因此,罗家坝遗址为探索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提供了契机。
    “可以说,罗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存器物组合完备,演变序列清晰,结合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郑万泉说。
    虽然已经取得一定考古成果,但古代巴文化研究依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陈星灿表示,之前的考古发掘多集中于墓葬,今后需要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秉持聚落考古的理念,了解罗家坝遗址的居住区、墓葬区以及可能存在的手工业作坊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的丰富内涵。同时,要弄清楚罗家坝遗址及其所属文化的发展序列、族属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以及已经发现的巴蜀文字符号的整理和破译,这些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作为四川盆地先秦时期巴、蜀两个诸侯国,古蜀文明有较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文化面貌比较清楚,但巴文化却一直面目不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罗家坝遗址的发现,让巴文化研究者心中燃起了新希望。”下一步要巴蜀并重、川渝携手、全国参与、跨界攻关,构建巴文化领域的考古学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表示,M33出土了数粒红色玛瑙珠,根据中原地区的墓葬中玛瑙珠经常与礼玉放置一起的现象,有理由推测该地区将来可能有礼玉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姚军建议,以罗家坝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打造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的国家级巴文化主题考古遗址公园。
    在推进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古代巴文化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巴文化源远流长,是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巴人及其文化,文献虽有记载,但对巴人的起源与族群、文化面貌、社会形态等,需由考古学并联合多学科来共同探索。宣汉地处巴文化的中心区域,今后应依托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深化巴文化的综合研究,加强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应努力建设成为研究、展示巴文化的高地,以推动宣汉地区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