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俗成为宜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9 新民晚报 顾土 参加讨论
因为电视新闻里将“交恶”的恶,准确念了出来,于是,各种场合都有人在纠正别人这个读音。好像30年前,电视新闻里首次标准读出了济南的济,于是,人人在念这个字时,都略一停顿,然后使劲发出普通话的那个上声,唯恐怕被人指正。 但是,标识的读音与标志完全一样,所有人却都读错,连地铁里的播音员都在那里一天天错下去,从无人出面改正,而且,每当我在大小场合发音正确时,还不断被人“指谬”,我也无可奈何。后来听到有专家发声,说还不如干脆取消标识的写法,反正标志与标识都是一个意思,省得大家一起犯错。 最近,看到微信里不时在转发“容易读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地名”,然后,所有跟帖、点赞都在那里自卑,感叹自己是文盲。其实,语言学中原本就有“语流音变”的概念,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发音时,由于邻音的影响,总会发生读音的变化,我曾写过一篇《四声从顺》的文章,专门解释过这个问题,有的算不上错误,更没必要说成是没文化。 北京话在读音时最吃亏,因为很多人都将北京话当作标准普通话,事实上,北京话与普通话在发音,尤其是四声上,并不都那么一致。最典型的就是阜成门的阜、北苑的苑、国子监的监、木樨地的樨、积水潭的潭。我生长在北京,有些读音深受北京话的影响,可如今的同事、朋友都来自外地,交谈时总被指正:“这个字明明这么读,你为什么那么念”,似乎我这个人非常没文化,一时间尴尬无比。 比较起来,非北京人、不讲普通话或者地方口音严重的人,说话就特别占便宜,反正哪儿也不靠,爱怎么读就这么读。四声呢,只要是地方口音,都是五花八门,谁都不去计较该读哪一声,而且,越读得偏越觉得有滋有味、乡土风情浓郁。 我国语言自古至今,读音变化很大,约定俗成的非常多,真想纠正起来,恐怕力不从心,特别四声,现在都读准的人或许是少数。地名的读音,最不宜较真,读错之后改过来就行了,四声不准,不改也无所谓,假如这也作为有无文化的标准,大概当地人最有文化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人真要将所有字的四声都读得准确无误,犹如播音员那样,反倒容易给人以疏离感。与人对话,本是轻松的事情,自造紧张,何苦来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一个字里的智慧
- 下一篇:“患者”与“病人”的名实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