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与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黄金贵 参加讨论
髻、鬟是一家。 髻,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古今妇女都有,古代男子也有。 古代“髻”也作“紒”,本作“结”。《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紒。” 郑玄注:“紒,结发。古文紒为结。”《楚辞·招魂》:“激楚之结,独秀先些。”王逸注:“结,头髻也。”洪兴祖补注:“结,束发也。”《汉书·陆贾传》:“陆生至,尉佗魋结箕踞。”颜师古注:“结读曰髻。”“魋”通“椎”,髻的式样。可见,发髻字原本作“结”,“髻”是后汉才见的后起形声字,从髟、结,结省声。 从今所见出土实物看,商代男女多梳辫,春秋战国起梳髻始盛,有的还装假髻。在战国前期帛画和玉雕像中看到的髻,发向后平梳,或在发根处,或在发中段束以帛缯,称“总”,末呈细圆形。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洛阳西八清里出土的后汉画上有男子头顶梳髻的形象。长沙马王堆帛画所画丰腴女主人,袍服,头上戴假髻,还有花钿。髻的式样很多,有堆头顶,有甩脑后,通常则是中分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一束,反搭而上,挽结成各种花样。著名的有“堕马髻”。其形制稍微侧斜,似刚从马上堕下,配上愁眉娇嗔,能增添妇女妩媚可爱之态。汉乐府《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李颀《缓歌行》:“二八蛾眉梳堕马。”还有“垂髾(shāo)髻”,在髻后垂挂一撮头发。四川彭县、成都的画像砖上都能见到。又有“蔽髻”,假发上镶首饰。《太平御览》卷七一五引《晋中兴书·微祥说》:“太元中,公主妇女缓鬓假髻,以为盛饰。”后汉起流行高髻。唐元稹《李娃行》:“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高髻上往往插名花、翠玉。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一:“山花插宝髻。”其他,如花髻、乌蛮髻、同心髻等不可胜数。 “鬟”字从髟、睘,会意兼形声。“睘”即环,是环形的髻。髻是实心的结发,鬟是空心的环形结发,起于汉末。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主要女子是甄后化身,头顶无髻,而结为双鬟。酒泉嘉峪关晋墓壁画中女主人梳髻,女僮、烧火者则结鬟。结鬟到南北朝而盛。唐阎立本所作陈文帝坐像,帝后有二侍女,双鬟挂在双耳斜上方。到唐代,鬟名目更多,如云鬟、高鬟、同心鬟等。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刘禹锡《赠李司空妓》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这是高鬟。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这是低鬟。白居易《时世妆》诗:“圆鬟无鬓堆髻样。”这是圆鬟。曹邺《四怨诗》之三:“短鬟一如螓。”螓是蝉属,则是圆中带方形。上举唐诗中的鬟,可见古代妇女鬟形丰富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双鬟式,多为年轻侍女所饰,故常代称婢女、侍女。唐陈鸿《长恨歌传》:“方士抽簪扣扉,有双鬟童女,出应其门。”宋梅尧臣《听文都知吹箫》诗:“欲买小鬟试教之,教坊供奉谁知者?”后世年轻婢女称“丫鬟”者,亦承古而用。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洪荒之力”,古典再流行
- 下一篇:常用字别写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