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上海方言中的古字古音


    近日“夜光杯”刊文介绍笔划极其繁复的“爨”字,让人知道了此字的来龙去脉,读来蛮有味道。
    其实,上海方言中也有“爨”字,沪语读音为“催”。把饭再烧成粥,在今上海市区,被称作“泡饭”或“饭泡粥”,可在上海西南原松江府方言中一直是称“爨粥”“饭爨粥”的,关键动词词义全不同。“爨”是烧火做饭,是烧、煮之意,“爨粥”“饭爨粥”就是将干饭加水后再煮成粥,词义非常清楚、明了。而“泡”是浸,把干饭泡、浸在水里,不含“烧、煮”的成分。从技术层面上讲,它是不会变成粥的,哪怕泡的是热水,泡的时间再长也没有用。“爨粥”“饭爨粥”所以要比“泡饭”“饭泡粥”准确得多,完全依仗于这个特色动词:“爨”。
    “爨”字笔画太多,写法、读音都不易被人记住。但表示这个义项的“爨”字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里已使用,历史够久远的了,它在《广雅》中的释义是“爨,炊也”。尽管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但它在原松江府方言中的读音、词义仍同两千多年前记录的完全一样,且至今仍默默而又顽强地生存着,这也表明,“爨”字基因优异并流传有序。《上海西南方言词典》《莘庄方言》等专著中都收有“爨”“爨粥”等词条。
    从网上搜索得知,在今陕西关中方言中也保留此字,但不是烧、煮之意,而是用来形容与炒、烘焙后有关的食物香味,如“爨香爨香”。“爨”字例子表明,真正的方言保留在农村。由于方言有农耕社会的大背景,加上村民世代居住、外来人口极少等原因,在农村,方言从读音到词语等都保存得较好。
    不久前,上海电视台为对安徽六安的“六”应读liu还是读lu请专家作了解释,并指出地名中不同于普通话的读音都是保留至今的古音,要加以呵护。其实,带有古音的地名上海也有。浦东有条河流,历史上的记载一直是“王家浜”,五六十岁以上的原住民都知道这个“王”不读wáng,而读yáng,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古音。宋初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为“王”添加的反切是雨方切,亦即yáng,就是说,这个读音流传至今至少有一千多年了。带yáng音的地名上海农村还有很多。只因不知是古音,又写不出同音字替代,王家浜早被人改为“姚家浜”了,带yáng音的不少村庄也在城市化进程中陆续拆光了,知道这个读音的人将会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