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粱与纨绔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48 中国社会科学报 黄金贵 参加讨论
古人常用“膏粱”、“纨绔”代称权贵子弟。宋代华镇《隐者论》中“膏粱之室,纨绔之胄”句,已将二者并称。清顾栋高《列国都邑表》:“谓行封建之后,驯习膏粱纨绔之徒,使明于君国子民之道。”《红楼梦》第三回:“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二者并作权贵子弟的代称。 膏粱是美食。《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行难正也。”韦昭注:“膏,肉之肥者;膏,食之精者。”膏指牛羊猪的肥肉,膘油多者。粱,是古代稷(小米)的一个优良品种,盛行于宋代以前,“黄粱美梦”中的黄粱是其中一品。粱是精饭。“膏粱”,代表精美菜饭,权贵子弟自然食必膏粱,故以膏粱作此类青年的代称。晋袁宏《后汉记·顺帝纪》:“诸侍中皆膏粱之余,势家子弟,无宿德名儒可顾问者。”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十:“蔡京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穑。”以上“膏粱”或指权贵,或代称其子弟、后裔,尚无明显的贬义。 绔,或作“袴”,今作“裤”。“纨绔”之称汉代就有了。《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颜师古注:“并贵戚子弟之服。”后世“纨绔”之用远多于“膏粱”。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明朱鼎《镜台记·请婚》:“画毂鸣驺,纨裤相仍逞贵游。”清施润章《程山尊诗集序》:“夫裘马纨绔之习不足尚,就使楮冠芒屦敝敝焉。”洪深《申屠氏》楔子:“有一个浑身锦绣,而鄙俗不堪的纨绔,调戏那女子。”看来,古代“纨绔”也无明显贬义,但现代用为贬义。 “纨绔”作为权贵子弟的代称,最能代表此类青年的衣着特征。盖原先中原汉人衣着是上衣下裳制,裤不外穿,也不瞒裆。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穿裤子而不再履裳,以便骑射。实际上就是实行后代的“绔褶”制(“褶”,骑服),即穿骑服与有裆的骑裤。从后汉起,胡服大力推行,内穿小裤、外穿有裆套裤开始盛行,于是穿外裤成为当时衣着的新潮。追求时尚的权贵青年当然穿外裤。不仅如此,而且是纨绔,更显权贵特色。盖古代丝织品最为丰富,彩色的有绮、绫、锦等,最轻细的有纱、縠、罗等,最细白的也有缟、素、练、纨等。其中纨,不是一般的细绢,而是特别细白而有光泽。《释名·释采帛》:“纨,焕也,细泽有光焕焕然也。”所以纨也称“冰纨”,如此纨绔,显得特别光亮、洁白、高雅,更能显出权贵青年的衣着特征。因此“纨绔”的使用会远甚于“膏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